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旅游 > 旅游 > 正文

黄平有位“泥哨大师”王登书(图)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1-09-02 10:01:57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黄平有位“泥哨大师”王登书(图)

王登书在展示经典作品


黄平有位“泥哨大师”王登书(图)

在泥哨上绘画


黄平有位“泥哨大师”王登书(图)

几分钟就捏出了一只兔子


黄平有位“泥哨大师”王登书(图)

摆弄泥巴


黄平有位“泥哨大师”王登书(图)

从火炉中夹出泥哨

 

    在黄平县飞云崖景区三合院内,有一位知名的手工艺者,他擅长泥哨制作,被列为了省、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位手工艺者,就是“泥哨大师”王登书。

    游玩遇恩师学泥哨技艺

    今年40多岁的王登书家住黄平县新州镇高家榜村。20岁那年,许多年轻人都“下广”打工,王登书也是心痒痒的,但一次他到飞云崖游玩,遇见黄平泥哨首创者吴国清,并亲眼目睹了这位宗师制作泥哨的精彩过程,当下来了兴趣,遂师从吴国清学习黄平泥哨制作工艺。因王登书为人忠厚老实,有耐心,办事认真,所以很快就掌握了师傅传授的技艺。

    不过,要把泥哨做好,还须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恰在这时,县文化部门在飞云崖举办农民画培训班。机会难得,王登书报了名。这次培训对他影响极大,让他能提笔作画,增强了自身的艺术修养,为今后做好黄平泥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跟随老师学习了几年,王登书成为了比较成熟的手艺人,于是自己出来闯荡,这一闯,就是20多年。由于他长期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注意改进自己的制作工艺,不断将产品推陈出新,道路越走越宽阔,先后被评定为了省、州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等。

    重生意更重声誉

    王登书的泥哨作品,不管大小,做工精细,烧制时间控制适当,上色恰到好处,因而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他成名之后,不断有人打来电话订货。“真是供不应求,不得已只好推掉了。”王登书说。

    据了解,王登书的作品,曾经远销北京、深圳、成都、重庆等地。“但是,现在,主要以贵阳市场为主。”王登书说,因为泥哨也是易碎品,运输时因挤压会造成损坏,无奈之下,只有舍远求近。

    王登书有一位老乡在上海发展,对泥哨推崇备至,近年来,他几乎每年都来电话订货。“我完全可以答应他,但上海太远,将泥哨运过去可能会损坏不少,这样,会让人感觉到黄平泥哨不堪一击,那会影响到它的声誉。”王登书说,既然是这样,这生意他宁愿不接。

    人品和泥哨一样值得称道

    在采访时,记者了解到,目前,王登书的作坊有三、四位工人,全是他带出来的徒弟。“实话实说,带徒弟有点难,来跟我学泥哨制作的人不少,但成气候的,也就只有三、四人。”王登书说。

    据了解,多年来,到王登书门下拜师学艺的人不少,有农民、有大中专学生,还有知识分子,但是,其中有耐心者太少,有的学不到一天就卷铺盖走人了。

    “泥哨制作,是精细活路,有时出现头发丝一样大小的瑕疵,但要将它修复,这就要求初学者必须细心和有耐心。”王登书说,此外,还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否则,就很难取得突破。

    不过,王登书是很有气度的,徒弟们来的时候,他笑脸相迎、悉心教导,毫不保留;走了,他也要送出门去,还赠送泥哨作纪念。“王老师的人品和他做的泥哨一样值得称道。”此间正在王登书的作坊里学习的一位徒弟说。

    对于今后的发展,王登书表示,尽量争取县里面的支持,扩大生产规模,将黄平泥哨发扬光大。同时,尽管徒弟难招,但他还是要努力去发现人才,做好制作工艺传承的工作,履行好一位传承人的职责。

    相关链接:

    黄平泥哨制作工艺:黄平泥哨又名“泥叫叫”。制作方法是,先将白泥和好,反复摔打后,根据制作者的艺术构思与丰富想像,手捏成型,再用制哨棒开哨后,置炉窑中烧制。出窑后,用水粉颜料给以彩色纹饰、图案,最后罩以清漆,使之光滑生亮。造型以动物形象为主,有牛、羊、鹿、鸡、青蛙、穿山甲、孔雀、锦鸡等达百余种。颜色多是黄与紫、红与绿、黑与白等对比色,色彩丰满,对比强烈。 黄平泥哨题材广泛,除根据儿童喜好,取材于飞鸟走兽、蝶虫蛙鱼、家禽六畜外,亦有部份神话人物。泥哨造型注重动物头部特征,强调神似形略,形成夸张变形的艺术风格。哨体下部均留有回气孔,能吹响。泥坯入窑煅烧后着色,一般以黑底点红、绿色为主,兼杂黄、白、蓝、紫等色,近似当地苗家妇女的紫色衣裙和刺绣花块。近年来,黄平泥哨多次出国展出,品种已发展到100种,每年有数十万个泥哨销往省内外。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丹寨:苗族同胞欢度爬坡节(图)
下一篇:锦屏县平秋镇农民妇女自发传承民族文化(图)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