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旅游 > 旅游 > 正文

苗族“刻道”——持棒而歌(图)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1-07-29 09:50:04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苗族“刻道”——持棒而歌(图)

苗族刻道符号(施秉县苗族刻道文化学会会长吴波 供图)

苗族“刻道”——持棒而歌(图)

唱苗族刻道歌(施秉县苗族刻道文化学会会长吴波 供图)


    “刻道”(Kheik det)系苗语称谓,即“刻木”或“歌棒”。主要流传于施秉县境内的苗族村寨(俗称高坡苗),是当地苗族歌师最喜爱的传统酒歌之一。同时,也是黄平、镇远、凯里、兴仁、安龙、贞丰、翁安、福泉等县市苗族群众开亲时演唱的一路民歌。这根古老神秘的苗族歌棒,一般以圆和方型为主,三面刻有符号,每面均为九格,计二十七格,每格以横、竖、叉等符号,组成苗族“刻道”歌各段的主要内容。

    据史书记载,苗族俗无文字,交质用竹木刻数等,名为“刻木”。婚嫁是“姑之女定为舅媳。倘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来”(清乾隆《镇远府志》。“刻木示信,犹存古风。”(《贵州志略》)。从苗族“刻道”符号的整体内容来看,反映的是苗族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之后所出现的舅权制度,系统地反映了古代苗族婚姻的起源。

    苗族“刻道”的内容主要是“刻木歌”。“刻道”是苗族十二路酒歌(“开亲歌”)中的核心,在“开亲歌”中,“刻道”又是最为复杂的部分,这根奇妙的歌棒记载了苗族最古老的文字符号,覆盖了“开亲歌”的基本构架。为此,苗族先人就用刻木记事的方式,把舅权制度索取聘礼的符号刻在这根约一尺的木棒上,作为实物依据和凭证。

    总之,苗族“刻道”忠实地反映和记录古代苗族“姑亲舅霸”的历史轨迹,是一种记载苗族古代社会的一部婚姻史诗。

    二00六年六月,苗族“刻道”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张鸿)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香”绣动人:记非遗侗绣传承人龙令香(图)
下一篇:贵州丹寨传统手工苗绣之殇(组图)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