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财经 > 正文

房地产市场调控关键时期 房价调控不能松动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1-12-11 09:42:33  来源:经济日报  

 

    现在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关键时期,为巩固和扩大调控成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务必将中央制定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最近各地房价下跌,引起了较大反响和较多议论。有专家认为商业银行会因此面临巨大的资金风险;还有专家担心地方政府无法承受大幅的房地产价格下滑,甚至认为房价下跌过大造成的负面影响比房价上涨的负面影响更大,会带来一系列长期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调控松还是不松?这让不少人困惑。

    房价过高、上涨过快,危害很大。前几年,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不断升温,投机性购房十分活跃,推动房价快速上涨。以北京市为例,2005年期房均价每平方米6700多元,2008年四环内期房均价涨至15000多元,到2010年四环内期房均价已突破3万元,短短几年时间,房价上涨数倍。房地产投资过热和房价上涨过快造成的房地产“泡沫”,带来了潜在的或现实的金融风险,扰乱乃至破坏经济正常循环。在这方面,国际上是有前车之鉴的。上世纪20年代,美国佛罗里达州房价以每年超过一倍左右的幅度疯狂增长,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房地产泡沫。伴随房地产泡沫的破碎,许多企业家、银行家破产沦为乞丐,甚至是自杀,更是加重了美国的经济危机。而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和2008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也都与之前的房地产“泡沫”膨胀有关。从国内情况看,前不久,温州等地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及其连锁反应,大多也是因为参与房地产投资或间接向房地产企业放贷而引起的。历史与现实的教训都极为深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相比于房地产泡沫自动破灭的危害,政府宏观调控慢慢“挤出泡沫”的代价要小得多。

    当前,房地产调控正在显效,10月份,全国70个指标城市房价环比下调;央行日前发布的报告认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高位回落,土地交易市场量价齐跌,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房价拐点初现端倪。但要看到,这只是“挤出泡沫”、调控显效的第一步。当前市场仍处于僵持阶段,普通商品住房价格与调控目标和群众期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有的城市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从全国整体房价来看,降价仅限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郊区,二、三线城市不少仍在上涨,有的涨幅甚至超过了一倍。可以说,目前房价的调整幅度还比较小,只是刚刚开始,房价整体水平仍然远远超出普通居民“踮踮脚尖、努努力可以够到”的高度,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房价租金比等指标还远高于“安全边界”,改变房地产价格虚高的状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进一步看,商品住房市场不可能解决所有群众的基本居住问题。把政府保障和市场供应结合起来,健全住房供应体系,不仅是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要工作,也是构建和完善住房制度的根本目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既可以增加住房有效供应,分流商品住房市场需求,还可以发挥房地产业链条长的作用,带动大量社会资金投入住房建设,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从而为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创造有利条件。

  因此,虽然当前出现众多“放松调控”的声音,但房地产调控决心不能动摇、政策方向不能改变、力度不能放松。一句话,调控绝不能半途而废。

  现在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关键时期,为巩固和扩大调控成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务必将中央制定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坚定不移地抑制不合理需求,继续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住房限购措施,有针对性地抑制二、三线城市过快上涨的房价,促使房价回归到合理的水平。要适当增加房地产用地供应,重点抓好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建设,稳定群众住房消费预期。需要看到,现阶段必须平衡好住房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更加突出民生属性,把满足群众的基本居住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既要大力增加住房供给,也要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通过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体系,促进住房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抓紧研究和制定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使之最终回归到健康理性发展轨道上来。 (欧阳优)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下月起按新规缴车船税 新能源车可减半或免征
下一篇:苏宁易购显示有货实际没货弄晕消费者(图)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