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专供产品藏猫腻 部分政府采购价格虚高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1-11-16 11:07:13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第一财经日报讯   “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近日,部分电子产品政府采购被指利用“专供产品”的特殊通道,个别产品采购价被注水。

    据新华社报道,在中关村内,同一款朗科B203-8G的U盘,政府采购价为125元,市场价仅为90元,前者比后者高出近四成。而《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调查了解到,这只是政府采购部门的冰山一角,涉及价格虚高的电子产品普遍存在,尤以电脑产品为甚。

    “专供产品”改头换面抬高价格

    “靠提供专供特供型号产品赚取高价已经成为政府电子采购的普遍现象。”昨日,中关村电子产品贸易商会副秘书长、中关村电子信息产品指数(下称“中电指数”)中心主任郭旭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他所在的中电指数为全国多家政府采购中心提供市场价格监测显示,笔记本和台式机是政府高价采购的重点产品。

    中电指数为记者随机抽取了一项今年10月某地政府采购的数据,经比对发现,一款某国际品牌台式机除价格有差别外,在产品配置、功能相差无几,换个型号名称后,政府采购价与市场报价的差价达到了26.21%;而另一款情况类似的笔记本电脑的差价甚至高达86%。

    中电指数通过随机选取了四地政府采购中心网站的笔记本产品,结果显示政府采购网站内90%以上的笔记本型号与中关村市场在销产品型号不匹配。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政府采购笔记本都是让电脑厂商做了专门的配置,这样一来价格很难做到透明化。

    除电脑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都涉及高价“专供”的采购。昨日,当记者以企业采购人员身份来到中关村鼎好电子大厦,一位李姓的店主热情地介绍称,一款U盘的差价最多不过几十元钱,但手机和笔记本等数码产品的差价可达近千元。他举例称,价格在3000元左右的手机,他给采购人员的实际价格是2300元,然后通过虚开发票的形式让采购人员吃回扣。

    “确有一些政府部门通过我的渠道采购电子产品。最近,我刚刚接了100台笔记本电脑的单子,采购人员平均每台拿800元的回扣。”上述李姓店主告诉记者。

    不少企业都是通过定制款的形式“高价”采购赚取差价。

    定做专供产品的流程并不复杂。“首先我们要去网上搜索哪款型号产品的网络报价和实际价格差别最大,然后通过工厂在该款产品型号后标注字母,例如F31改成F31T,在网上和市面上都查不到这款价格,这样你就可以向单位报一个高价拿回扣了。”一名知情人士对记者说,“从产品型号到外包装、皮套甚至开机画面,都可以根据需求定制。”

    即使不走修改型号的专供路线,但因政府采购量大,政府采购人员仍有赚钱的空间。一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例如目前汉王N618T的市场报价在2000元左右,但他按批发价给政府采购人员的报价只有1300元左右,如果采购得多,价格还有商量的余地。该销售人员给记者展示了多款标有政府部门、企业等定制字样的产品。

    采购有待“阳光化”

    “中国政府采购的问题由来已久。”一位长期研究政府采购的人员对记者说,我国每年电子产品政府采购额达上千亿元,其中一些地方政府采购竞标比的不是价格、质量,而是关系。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市场与政府采购研究所副所长赵勇此前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少数政府采购人员与供应商沆瀣一气,吃回扣,通过权钱交易、商业贿赂,在政府采购中分得一杯羹,这令人痛心。

    郭旭认为,大部分政府采购的电子产品根本没有必要实行“专供特供”。导致这种做法产生的原因在于IT产品价格较为透明,通过“专供特供”则难以判断价格的合理性,从而给政府采购暗箱操作、腐败滋生的可能。

    目前,有些地方政府采购通过减少协议供货的采购、推进批量集中采购,不过这种做法的缺点是容易出现入围供货商竞争性不足,并且采购分散,也就难有价格优势。

    在郭旭看来,防范高价政府采购的关键是要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让采购价格的监测、监管常态化。比如把采购产品价格实时与市场价格对接,实现政府采购产品“市场可买,价格可查”,引导供应商自律。同时希望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保证采购的公正性。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质检总局:进口农心方便面检出大肠菌群超标
下一篇:光明入户奶拟再提价 广州多家乳企暂不跟进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