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旅游 > 旅游 > 正文

收藏"穿在身上的历史"走进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0-12-08 11:47:55  来源:新华网  

 

收藏

 

    新华网贵阳12月8日电(记者石新荣、张芽芽)从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的售票员,到创立自己的少数民族服饰民间博物馆,外表文弱的杨建红为了收藏更多更好的藏品,不仅走遍了黔东南,还常到西南地区的民族村落收集民族服饰,对服饰艺术的衷情始终不改。

    三棵树镇在中国西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并不是繁华地段,但这里的一栋四层楼房却总有海内外游客登门,这里是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

    馆长杨建红尤爱苗族服饰和苗绣,馆藏的珍品不少,随意指一件便可娓娓道来:苗绣有15种技法,平绣是最基本的;锡绣为苗绣独有,将锡箔加工后绣成图案;皱绣的工艺简单,但编织复杂、费工;剖线绣最多能把一根丝线分成10多份,绣品最有光彩。

    杨建红收集民族服饰始于1993年。当时很多人还没意识到民族服饰的价值,但参观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的外国游客总是对馆藏民族服饰赞不绝口。“从他们的眼中,我开始认识到了苗族文化的魅力。”杨建红回忆说。

    从此,她开始了既快乐又艰辛的收藏之旅,背着背包、麻袋在黔东南、黔南、毕节、安顺等贵州地区,以及云南、广西等多民族聚居的省区跋山涉水。

    在收藏的过程中,杨建红逐渐认识到服饰更深层次的价值。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服饰承载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因此苗族服饰有“穿在身上的历史”之称。不同地区的苗族在整体的民族着装风格下,其服装样式、常用图案也不尽相同,传递出很多信息,包括居住的环境、崇拜的神灵、文化的融合和影响等。

    杨建红收藏了120多套苗族、侗族服饰以及600多件单品,建成了民族服饰为主题的博物馆。现在,她的苗绣事业是全家总动员。身为朝鲜族的她不懂苗语,会苗语的丈夫为她当翻译。会英语的儿子为她处理和外国人的电子邮件往来。

    杨建红成立了一家公司,建立了几个稳定的专业村,培养了几百人的绣工力量,其公司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支撑博物馆的运营。

    她正在筹划出版介绍苗绣技法的图书以推广苗绣。苗绣传承可能出现断层让她有些担忧。由于收入低、工艺复杂,苗族年轻人从事苗绣的积极性不大,目前的主力多是30岁到50岁之间的女性。她希望能够做出一个品牌,发掘苗绣的市场潜力,吸引年轻人。

    黔东南州被称为“苗侗文化的大本营”,这里是世界上苗族、侗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拥有苗族刺绣、侗族大歌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杨建红还自费到北京的大学自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杨建红说,她的最大心愿就是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能够享受和这种文化相称的荣誉和价值。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三穗抢救“锦屏文书”进馆14000份(图)
下一篇:锦屏县5处不可动文物申报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