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旅游 > 旅游 > 正文

走进苗族芦笙舞艺术之乡——南猛村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0-08-23 16:54:18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走进苗族芦笙舞艺术之乡——南猛村

                                  ○余德利 张希才

     8月21日,我们走进苗族芦笙舞艺术之乡——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参加“卯节”(吃新节),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欢快地跳起了苗族芦笙舞,热闹非凡。

 

    南猛村位于雷山县城西北部,望丰河中游,距县城12公里,离郎德镇政府6公里,距凯雷二级公路7公里。通乡村公路。南猛村辖3个自然寨10个村民小组,302户1581人,均为苗族。全村国土面积7410亩,耕地面积433.62亩,领地面积5113.5亩。

 

    全村沿山而居,依山傍水,古树参天,苗居木制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该村村民历来喜好苗族芦笙歌舞,男女老幼皆能歌善舞,酷爱芦笙吹奏艺术,尤擅高难度的芦笙舞蹈。南猛村的小孩从十一二岁就学吹芦笙,老年直到六七十岁仍然喜吹芦笙。该村每年农历七月“卯节”开始,到农历十月过苗年期间,远及百里的苗族青年男女都赶来观光和学习芦笙吹奏技艺,人们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在河边沙滩斗牛场和寨中芦笙场上欢跳芦笙舞,一连3-5天,日夜笙歌不绝,村寨的上空时时回荡着悠扬委婉的芦笙声。

 

    1956年南猛芦笙队代表雷山县参加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庆典。1957年该村的苗族芦笙艺术表演队队员杨炳福、杨炳芳被邀参加国家文化部组团代表中国到莫斯科出席世界青年和平联欢节,以其古朴高昂的芦笙舞曲让外国人感受到东方苗族文化魅力,第一次把芦笙艺术带到国际舞台,因此回国后南猛村被文化部命名为"芦笙舞艺术之乡"。南猛村还于2002年被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列入《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村寨。被联合国专家列为“中国文化与发展伙伴关系项目村”。

 

    南猛的芦笙曲调有50多种,芦笙舞常跳法有30多种,这些曲调和舞姿形式,都来之于现实生活,富有生活气息。如"斗鸡舞"、"斗雀舞"、"斗牛舞",即为现实生活中的斗鸡、斗雀、斗牛等动作的加工升华,表演得维妙维肖,极有情趣。还有"滚山珠"、"老虎戏猪"、"猴子掰包谷"、"溪边水车天天转"、"双人交换吹同跳"等难度大的民间芦笙舞技艺,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很浓,动作频率高且难。表演者不仅口吹足舞,而且随曲调的变化,时而缓和,时而激越,时而悠雅如舒云漫卷,时而腾挪如骏马奔腾;时而仰首,时而快步激进,有时连连翻滚,有时倒立伸腿;还有借助芦笙曲调传情、鹊桥相会的"讨花带",秋波暗送,诙谐极致。雷山南猛的芦笙舞蹈,在山区别具一格,赢得了"芦笙舞艺术之乡"的美称。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雷山,给南猛芦笙的发扬光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南猛人打破了过去女子不吹芦笙的旧习,年轻的苗家姑娘们吹起了芦笙,并在过去芦笙舞曲的基础上传承创新,自吹自跳,吹出了新的曲调,跳出了新颖别致的舞步。南猛苗族女子边吹边跳芦笙的事传遍省内外,成为破旧俗、立新风、传承创新的佳话。1982年5月,南猛女子芦笙队杨胜兰、杨胜春、王正春、余珍4人。被选出席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举行的"全国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她们以自吹自跳的崭新形式,别具一格的舞姿,洁白靓丽的服饰,神采飞扬地跳起"苗族女子芦笙舞",被观众誉为"苗岭飞来的四只白天鹅",从而享誉京华,受到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民委的表彰。雷山女子在她们的带动下,都相继吹起了芦笙。

 

    历史进入21世纪以后,南猛芦笙舞更是多姿多彩,引人注目。在雷山县举办的几次苗年活动中,南猛村男女们那悠扬动听的芦笙曲调和精湛娴熟、摇曳多姿的芦笙舞在比赛中常名列前茅。2001年在凯里举办的"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活动中,南猛芦笙队又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2010年在贵阳举行的"多彩贵州"原生态舞蹈大赛中获得铜奖。特别是苗族妇女们手握芦笙、连吹带跳、神采飞扬的表演让中外观光者赞叹不已。2010年5月参加文化部在广州市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获得“群星奖”。

 

    近几年来,日本、美国及国内的电视台、美术学院的新闻记者、专家学者均不惜徒步到南猛村考察、拍摄苗族芦笙文化,对南猛村浓郁的苗族风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该村现有30多名苗族青年男女长年在国内大中城市文艺表演团队作苗族芦笙歌舞表演。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州书法协会与丹寨书法协会举行联谊活动(图)
下一篇:台江革一七月半:万人集会,文化比拼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