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旅游 > 旅游 > 正文

央视国际走进多彩贵州——黎平篇(图)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09-11-18 09:18:50  来源:央视网  

 

    据央视网消息 黎平侗乡是全国唯一以民族风情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群山环抱,为侗疆中心腹地,全县总人口52万,其中侗族人口36万,占全县总人口的70%,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侗族文化发祥地、侗族原生文化保留地,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家园”、“全球最具诱惑力的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的地方”。

 

    侗族是歌的民族,侗乡是歌的海洋,侗族大歌蜚声中外,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有民谚说:“侗族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其中的侗族大歌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去欣赏。“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是侗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包括大歌、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中“众人唱中、低声部,领唱在高声部”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

    侗族唱歌多为集体形式,歌手宾主分坐在长长的凳子上轻轻唱,慢慢和,温文尔雅,内在含蓄,优美深情,格调平和。正如侗家人善良温厚,待人彬彬有礼,讲究团结友爱,殷勤好客的品性。在侗寨,很难看到打架斗殴的现象。侗族文化所主导的和谐思想再次与现代社会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翻阅黎平侗族文化史,其实就是一部侗族大歌走向世界舞台的征程史。侗族大歌作为一种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民间合唱艺术,千百年来,一直埋没在侗族人民的文化艺术沃土之中,就像一件深埋于泥土之中的宝物,没有人知道它的真实价值所在。直至20世纪50年代,这件宝物被独具慧眼的中国音乐界人士发现,从而否定了西方认为“中国民间没有多声部合唱歌曲”的偏见。从那以后,侗族大歌才逐步显示出它那稀世真容。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 2001年,侗族歌师们主动到黎平县里要求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表达侗人的申报决心,2002年10月, 2万多侗人聚集在黎平县城举行侗族大歌节,2万人同唱“侗族大歌”,场面非常壮观。同时,还推选出本民族代表人物编制申报材料,从此开始了漫漫8年的“申遗”之路。

    2004年,侗族大歌作为当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送的唯一、有效的候选代表作品。由于种种原因,第一次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以失败告终,但通过申遗,侗族大歌的魅力已享誉海内外。

    2005年,侗族大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9月起,“大歌”再次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支持这次“申遗”工作,侗人又在“侗族大歌”核心区的20个乡镇近300个村寨连续开展唱“侗族大歌”活动,表达了侗人对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愿望。

    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八年的漫漫申遗之路圆满的落下帷幕。

 

    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对原生态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像侗族大歌这样珍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得到科学有效地抢救和保护。基于这样一种现实状况,黎平县提出了“抢救、保护、继承、发展侗族大歌”的行动计划。加强了歌师教歌、歌班学歌、全民唱歌的传承方式。

 

    多年来,为做好侗族大歌的保护、传承和科学的开发,黎平县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1000多万元,加强对侗族文化的保护,建立侗族大歌保护基地;全面推行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同时黎平县出台了《黎平县民族文化挖掘整理方案》,组织人员对侗族音乐、建筑、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挖掘整理。通过建设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使侗族文化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黎平县委书记闵启华多次亲自组织侗族大歌队到国外宣传侗族大歌,加强了外界对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侗族大歌的了解,提升了侗族大歌和侗族文化的知名度。

    目前,黎平县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黎平?6?1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苗侗民歌大赛、黎平机场通航大型文艺晚会等大型民俗活动。

    2009年12月18日,将在黎平举办以“创和谐侗乡、建生态文明家园”为主题的纪念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75周年系列活动、第三届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以及第四届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简称“一会两节”。

    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黎平县在侗族大歌主要流行地区黎平县岩洞镇已建立侗族大歌保护试点基地,通过一系列活动建立大歌文化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制定侗族大歌歌手、歌师的奖励及命名政策;将侗族大歌纳入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中;发掘、抢救和整理濒临失传的大歌作品,进行文字记载、制作出版物。

    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用歌声来代替文字,他们认为语言难以充分表达情感,所以在迎客、劝酒、有喜事时都要唱歌;在侗乡,无论在家里、田间劳动或傍晚走进侗寨,歌声连绵,此起彼伏。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侗族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全人类的。侗族大歌,让习惯了浓墨重彩工业化音乐的现代人为之一振;人类竟会拥有这样自然澄澈一如天籁的音乐;侗族大歌的申遗成功,给了更多世人聆听天籁之音的机会。

    侗乡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和世界文化观光的目的地,侗族大歌成为了世界文化融合和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桥梁纽带。黎平县将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进一步做好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及文化产业工作,为打造侗族特色专业化国际旅游城市而努力。热忱欢迎您走进黎平侗乡,聆听侗族大歌、探寻和谐之源、涤荡疲惫的心灵,观光旅游!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贵州:“侗族大歌”传唱后继乏人
下一篇:我省能工巧匠培训试点在黎平少数民族乡开班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