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旅游 > 旅游 > 正文

金黔奖《芒筒芦笙祭祀乐舞》背后的故事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09-08-25 09:52:04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舞功高手”见招拆招

                           ——《芒筒芦笙祭祀乐舞》背后的故事

○ 黄桂花

 

    《芒筒芦笙祭祀乐舞》是中天城投杯2009“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舞蹈最高奖金黔奖得主。


    舞蹈时,演员手中的芒筒重的有十五六斤,轻的也有七八斤左右。手持芒筒一端,一边吹奏一边舞蹈,这是一群怎样的“舞功高手”?他们又是怎样见招拆招的呢?


    拿不起来?舞不起来?吹起来!跳起来!


    十五六斤的芒筒重不重?——不重。


    只拿一端但平举五分钟能坚持不?——难。


    一直吹奏并同时舞蹈五分钟怎么样?——难上加难。


    这是记者与丹寨县艺术团的业务老师李世玉的对话。


    《芒筒芦笙祭祀乐舞》的编导之一州作协主席韦文扬及李世玉老师告诉记者,为追求原生态舞蹈的真实性,《芒筒芦笙祭祀乐舞》所需要的芒筒全部从当地老百姓家中借来,因而作为需要边吹奏边舞蹈的节目,这样的道具对舞蹈的表演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但就是在这样的难度下,这些“舞功高手”们见招拆招。他们经历了一个从拿不起芒筒,到舞不起芒筒,再到跳起来、舞起来、吹起来的化茧成蝶的过程。
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练体力、练臂力就是演员们每天雷打不动的功课。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既感人又遗憾的故事。演员王成猛为了将体力练好,就在他参加这支舞蹈排练后刚满一个月不久时,由于动作幅度大,不慎在弹跳中摔倒,造成了右脚脚踝骨骨折,遗憾地告别了《芒筒芦笙祭祀乐舞》的比赛。


    他们来自《锦鸡舞》的故乡。


    代表我州参赛的《芒筒芦笙祭祀乐舞》由丹寨县选送。然而,在2007年,也是在多彩贵州原生态舞蹈比赛的舞台上,来自丹寨县的《锦鸡舞》一举夺得金黔奖。


    再次问鼎原生态类别的最高奖,丹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高俊华非常高兴。他说,近年来全省上下都非常重视原生态民族文化,这次原生态舞蹈的竞争便显得尤为激烈,《芒筒芦笙祭祀乐舞》能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比赛中脱颖而出非常不容易。回去后,他们将进一步保护、挖掘、传承和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


    韦文扬告诉记者,黔东南的民族文化是一座有待挖掘的宝藏,作为文艺工作者,下一步他们还将继续深入民间关心和关注我州丰富多彩民族文化,争取让这些古老的民族文化再次散发出光彩夺目的光芒。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锦屏大力推介北侗民族艺术符号(图)
下一篇:永从受邀参加“圣地同欢•祝福祖国”音乐会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