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前三季中低价房用地供应大减45%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09-12-09 09:50:33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第一财经日报消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的口号,刚给寄望房价平稳的民众一支镇静剂,但今年前三季度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大幅减少45%的现实,又可能让这支镇静剂的疗效打上折扣。

  

    由于上半年的“拖累”,今年前三季度土地招拍挂均价同比下降了22.6%。但三季度以后开发商“拿地愿望强烈”,普通商品房的出让均价环比上涨了近13%。

  

    低总价房的土地供应大幅下降

  

    国土资源部相关部门昨日公布《今年前三季度土地市场运行情况通报》(下称《通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住宅用地供应40192公顷,同比增加8.7%。其中,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33183公顷,同比增加4.3%,占住宅用地供应总量的82.6%,这个比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5个百分点。

  

    更值得业界关注的是,今年前三季度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为6002.94公顷,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减少了45%。占住宅用地供应量的14.9%,同比下降14.6个百分点。

  

    在当前我国的土地出让市场,住宅用地在出让前就已设定了若干规划指标,比如容积率、建设密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块土地上可以建成什么类别的房子。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用地的减少,将直接意味着明后年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给的减少。

  

    对于此类供地减少的缘由,《通报》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2008年房地产市场步入低迷以后,各地纷纷出台了救市政策,“90/70”政策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造成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用地减少。

  

    地方政府的这种做法,对意在稳定房地产市场的中央政府来说,并非是一个好消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曾在国庆前夕表示,住房部不支持高房价,希望各地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 

  

    “我们希望看到,各地能够有计划地、更多地提供用于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的用地。因为这样做,会向用来满足自住需求的购房者提供更多的、并且能够支付得起的商品住房。”齐骥当时称。

  

    而这两种商品房用地供应的骤减,已经使得这种“低总价”的愿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况且,今年高价拿地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们,在这些“地王”上建设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几率也微乎其微。

  

    昨日的《通报》还披露,今年前三季度别墅、高档公寓用地供应818.43公顷,占住宅用地的2%。此前,中央政府已经禁止别墅用地供应多年。而在上月,北京还供应了一块容积率仅为0.62的低密度住宅用地,成交总价达到50.5亿元,而楼面地价也已经接近3万元/平方米。

  

    三季度开发商开始抢地

  

    去年中央政府出台的4万亿投资计划,直接带来了土地供应的井喷。前三季度,全国土地供应总量180544公顷,同比增加31.0%。其中,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土地面积105867.92公顷,同比增加31.0%,而由此带来的土地出让价款达到6296亿元,同比增加1.4%。

  

    土地成交总量增幅超过了三成,而土地收入微增,说明土地出让的单价依然不及去年。《通报》显示,前三季度土地招拍挂的平均价款594元/平方米,比去年同期的768元/平方米下降了22.6%。

  

    但今夏以来,国内楼市热销也带动了土地市场的复苏,一些重点城市接连出现的地王更是推波助澜,全国土地价格也在三季度开始止跌回升。

  

    《通报》也显示,第三季度普通商品房用地出让平均价款1171元/平方米,同比(1134元/平方米)上涨3.5%,比第二季度的1037元/平方米更是上涨了12.9%。

  

    “这说明随着信贷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和近几个月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开发商的预期得到进一步强化,拿地愿望强烈,造成市场供地竞争强度加大。”《通报》称。

  

    这种竞争在一些重点城市表现尤为明显。本月北京的土地市场上,已经接连两天出现了央企背景的地产企业天价抢地的局面。

  

    地市的火爆竞争让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也直线攀升,截至昨日,北京的卖地收入总额已经被推高至760亿元。

 

(刘展超)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美元汇率大涨 美股大幅下跌
下一篇:中国车价奇高之谜:一半税费一半暴利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