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中国巴西两金砖大国谈合作 欲甩开美元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09-05-20 10:44:32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中国巴西两金砖大国谈合作 欲甩开美元

巴西总统卢拉访问中国

 

    巴西总统卢拉5月18日率领商业代表团抵达中国,法新社18日援引卢拉的话说,此行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对华贸易,并推动建立一个“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和商业规则”,巴西外交官员罗伯特·雅瓜里贝说,卢拉此行说明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变化———新兴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促进贸易、吸引投资是重点

 

    路透社评论说,今年4月份,中国首次取代美国成为巴西的最大贸易伙伴,这一趋势显然还会持续下去,因为能源缺乏的中国和农业、矿业大国巴西间的商务往来还有很大扩展空间。

 

    报道称,此次巴西关注的重点是希望提高对华出口产品附加值和多样性。巴西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中有70%是初级商品,包括大豆和铁矿石,而向美国出口的商品中有60%是工业产品。巴西外贸部长巴拉尔在接受采访时说:“与美国相比,最大的危险是我们没有使对中国的出口呈现多样化,我们必须使之多样化,必须为我们的出口增加价值。”但文章认为,这样巴西也面临另一个风险,即逐渐失去拉美工业品市场的份额,过分依赖中国。

 

    报道称,卢拉这次访问中国还希望为巴西的肉类产品打开中国的市场,而且也希望巴西航空工业公司能在中国出售飞机。随同卢拉一同访问的巴西商界领袖希望吸引更多的中国投资,尤其是巴西基础设施建设等。另外,此次访问还将涉及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间的谈判,后者将在2010年到2011年为前者在巴西海岸开发巨型新油田的计划提供融资担保。

 

    《华尔街日报》18日评论说,全球金融危机让这两个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将在未来5年内投资1740亿美元让巴西成为石油生产大国组织中的一员,而中国则是少数几个拥有大量现金储备的国家之一,所以双方有充分的合作基础。巴西国家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加布里耶里说:“美国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要与中国人谈判合作。”

 

    中国市场吸引巴西企业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引起了巴西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和兴趣。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下,巴西企业都把中国经济和市场作为走出困境的希望所在,他们对卢拉总统这次访华抱有很大期待。巴西外贸促进会主席特依谢拉说,今天的中国对巴西来说是个巨大的机遇,“中国正在出现一股新的消费热潮,巴西人应当以欢快的热带风情来吸引中国消费者。”

 

    到中国去投资也成为巴西企业近年来新的发展战略。几年前,巴西一些制鞋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利用中国生产成本低的优势,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美国遭遇经济危机之后,这些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市场本身。巴西制鞋工业协会主席海托·克莱因说,在美国市场萎缩的时候,很多巴西企业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时将中国列为了新目标。

 

    对中国市场心存疑虑

 

    但是,也有一些企业仍然对中国市场心存疑虑。巴西Sertrading公司总裁阿弗莱多曾在2004年跟随卢拉总统访华。两年后,他就在中国开设了办事处。他认为,发现中国的商机很难,需要努力奋斗。海托·克莱因也认为,向中国推销产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一个难题就是宣传费用昂贵,此外还有文化的差异。他期望卢拉总统访华时,两国签署使用本国货币进行双边贸易结算的协议,这样可以为两国贸易提供更多便利。此前美联社15日曾报道称,卢拉表示,中国和巴西应该用自己的货币进行商业结算:“巴西与中国之间建立一种以我们自己的货币结算的贸易联系非常重要,我们不需要美元。为什么像巴西和中国这样重要的国家不用自己的货币,而要用美元结算贸易?”

 

    但巴西外贸协会副会长若泽·德卡斯特罗认为,中巴两国用本国货币从事贸易“并不是一件积极的事”,因为巴西向中国出口的都是原料,美国才是巴西制成品的市场。他认为,尽管中国是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总是不能让人放心。目前中巴正在就双边贸易、投资等许多问题进行谈判,德卡斯特罗说:“我喜欢谈判虽然艰巨,但规则非常清楚。中国的问题是缺乏透明度”。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中央财政对老旧汽车报废再增40亿元补贴
下一篇:失业率升高 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减少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