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三穗素有“竹器之乡”“斗笠之乡”的美誉,其竹编工艺延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1972年,三穗竹编曾作为国礼赠送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2007年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国家文化部将三穗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竹编)之乡”。为增加三穗竹编工艺品艺术价值,我县通过“产、学、研、销”四位一体,推动竹编非遗文化绽放新活力。
搭建竹编工艺产业链。长期以来三穗竹编如“深宅闺秀”,主要以传统个体户为主,自编自用。今年来,竹编非遗传承人杨杜鹃通过整合我县零散手工艺者,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创办了黔森源竹编工艺厂,目前该厂员工达30余人,年产量达10万余件。
搭建竹编工艺传习链。为使竹编工艺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我县于2016年在黔森源竹编工艺厂开展三穗县第一期竹编工艺培训班,截止目前已经开班15期,培训工人达到了800余人。黔森源竹编工艺厂先后获得“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贵州人才基地”、“黔东南州工匠培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搭建竹编工艺研发链。我县通过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通过派遣竹编、刺绣等非遗传承人赴该院学习,进一步增加非遗工艺品的艺术价值,创建了“竹姬”品牌,编制出一系列实用的具有审美艺术的灯笼、斗笠、竹篮、花瓶、果盘等100多种竹编制品。
搭建竹编工艺销售链。为推动我县竹编工艺保护和开发并用,近年来,我县在贵洞景区了修建竹编工艺博物馆、体验馆,并在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开始店铺,通过“非遗+互联网”模式拓宽销售渠道。今年来,竹编旅游商品线上订单超1000笔,销售额达5万元以上。(欧忠海)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