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锦屏县铜鼓镇:增添林下经济发展“底色” 勾画乡村振兴美好图景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21-03-18 13:56:45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一年之计在于春,村村寨寨的田间地头,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人们忙着春种、忙着春季管护、忙着修缮水利,一切都在为今年有个好收成做足准备。

  不负好春光,技术培训正当时。3月17日,走进锦屏县铜鼓—大同万亩林下(铁皮石斛)综合产业示范基地,30多名工人正在参加石斛种植、鲜条采收的技术培训,大家一个紧挨着一个,不自觉地都往前探出头去,生怕错过培训要点。

  “大家虽然有了种植经验,但是更要注重细节,上下苗间距20公分,左右相邻12公分,苗株之间要形成一个个的菱形,这样才能均匀地吸收水分和阳光。种的时候还要注意石斛茎叶的走向,整体看起来要美观。”铁皮石斛基地技术员叶日青手把手教授每一个知识点,帮助工人更好地理解,既能高质量完成种植任务,还能保证合理美观的空间布局,为石斛花观赏打下基础。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发展,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技术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技术到位才能实现最大产能。通过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技术熟练的“老师傅”,再通过“老师傅”把技术传授给新进工人,确保今年铁皮石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创新发展模式,延伸林下产业链。沿着蜿蜒崎岖、纵横交错的产业路行驶,笔者又来到石斛基地的另一个山头。建坡带、松土、挖穴、施肥、放种、盖土......10多名工人趁着晴好天气,正抓紧完成黄精和姜黄的栽种任务。

  “我是黎平县的,去年通过参加锦屏县召开的林下农业合作洽谈会了解到,锦屏铜鼓发展了万亩铁皮石斛产业,因为是在林下种植,有独特的自然优势,正好符合我们公司种植中药材的条件。”贵州省博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振伟向笔者介绍到。

  为盘活林下经济,铜鼓镇坚持党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延长林下产业链。通过打造集林上活树种植石斛,林中特色养蜂,林下种植中药材、乡土珍贵树种,林内石斛花采摘体验、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林外石斛搭架种植、代培苗木、山核桃种植、稻田养鱼等于一体“五林经济”综合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林木产业由传统的单一用材型向产业叠加型的转变、经济效益由慢到快的转变、林业经营模式由旧向新的转变。

  “除了我们公司主要负责经营铁皮石斛产业,林下的中药材种植、蜜蜂养殖等都是由不同的公司承包的。承包公司提供专业的技术和生产要素,我们负责提供场地,最后根据产值进行分红,实现多家企业合作共赢的局势。”金森林投公司副总龙桂江说到

  今年,将完成铁皮石斛400余亩,白芨300余亩,茯苓1000余亩,黄精200余亩,姜黄300余亩等种植新任务,在原来林上种植石斛的基础上,把林下的土地都利用起来,不让每一块土地闲置,提高土地产能。

  促家门口就业,鼓起群众“钱袋子”。要问山乡如何实现精彩“蝶变”,关键在于产业如何兴,只有产业带动,才能激发广大农民的的内生动力,促农增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

  “我在基地上班已经两年多了,现在每天都有事情做,一天有110元的收入,离家又近,我们觉得特别开心。”在铁皮石斛种植区域,村民向克香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笑呵呵地说。

  “我今年有50多岁了,年纪大了,出去打工的话选择不多,也承受不了高强度的工作,现在政府发展产业,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非常方便。”正在为种植中药材挖穴的村民石永秀激动地说......这是来自群众内心的声音,向我们传递着一份份就业的喜悦。

  情牵百姓,心系民生。近年来,铜鼓镇积极创新机制,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通过“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共融发展模式,吸纳周边群众就业。为不想出去、不能出去的闲散劳动力扩宽就业渠道,帮助百姓端稳“饭碗”,端牢“饭碗”,持续助农增收,助推乡村振兴。(陆榕)

责任编辑:杨慧梅【收藏】
上一篇:突发火灾造成邻居财产损失,锦屏一男子赔偿近4万元
下一篇:最后一页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