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贵州开出地方病防控成绩单:三种主要地方病得到有效消除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8-10-19 09:49:50  来源:今贵州  

  10月18日,省卫生计生委发布贵州“十三五”地方病防控规划中期评估结果,内容如下:

  我省主要的地方病有三种,分别是:碘缺乏病、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燃煤污染型氟中毒。

  (一)碘缺乏病。

  我省自然环境中的水、土壤均缺碘,是典型的环境缺碘型省份,88个县均属于缺碘地区,群众不能从自然环境中摄取足够的碘,从而导致体内碘缺乏引起甲状腺肿大等疾病,严重的情况会影响儿童智力发育。

  防控碘缺乏病的主要手段是食盐加碘。自1994年起,我省开始实施食盐加碘防控碘缺乏病。2006年,原卫生部宣布我省以省为单位达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2007年起,我省从三个方面加强和巩固地方性碘缺乏病防治成果。一是继续坚持食盐加碘;二是加大打击非法食盐的力度;三是坚持碘盐监测工作。

  “十三五”中期评估结果显示:“十二五”终期评估未达标的黎平县、江口县、德江县、威宁自治县和终期未评估的贵安新区碘缺乏病防治工作达到消除标准;“十二五”终期评估已达标的84个县(市、区),总体为持续保持碘缺乏病消除状态。

  (二)燃煤污染型砷中毒。

  地方性砷中毒是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居住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居民,长期通过饮水、空气、食物摄入过多的砷,引起以皮肤色素脱失、着色、角化及癌变为主的全身性的慢性中毒性疾病。我省病区主要分布在盛产高砷煤的兴仁、兴义、安龙、织金等4县的9个乡(镇),涉及32个行政村8786户,暴露人口约4万人。

  2005年以前,我省在砷病区封闭、炸毁了全部高砷煤窑,换烧低砷煤;2005年,利用中央转移专项资金在砷中毒病区改良炉灶1万余户,帮助、引导病区居民转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防控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对病区的持续监测,2006年到目前,我省病区未发现新发砷中毒病例,已基本消除了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危害。

  (三)燃煤污染型氟中毒。

  燃煤型氟中毒,是含氟煤在燃煤过程中排放的氟化物污染室内空气和食物,人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和食用被污染的食物,使体内积累过量的氟而引起的以牙齿和骨骼损害为主的全身慢性中毒。燃煤型氟中毒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重症氟骨症可导致骨关节变形、活动受限、弯腰驼背乃至瘫痪。2006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省有37个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县,涉及620个乡镇,12582个村,病区家庭401万余户,波及人口约1500万,有氟斑牙患者近1000万,氟骨症患者约107万,占全国同类病区病例数的一半。

  我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重点流行病区试点炉灶改良防控燃煤污染型氟中毒。从2005年开始,利用中央转移支付大规模实施炉灶改良。2008年,原卫生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加强贵州省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防治工作的协议书》,共同实施为期三年的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项目。2008年至2010年,共计完成173.72万户改良炉灶,带动50.58万户群众自发改良炉灶,加上2008年以前完成的174.35万户,全省累计完成398.65万户炉灶改良任务,占病区应改家庭户数的99.34%。

  “十三五”期间,我省氟病区均在实施有利于持续控制燃煤型氟中毒流行和巩固防治成效的异地扶贫搬迁、产业脱贫、基础设施建设等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落实《规划》目标工作稳步推进,持续保持基本消除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危害。燃煤型氟中毒病情呈持续下降趋势,群众防氟行为稳固形成。通过此次评估,平坝区、清镇市、威宁自治县等3个县(市、区)达到消除水平,目前我省已有29个氟病区县(市、区)达到消除水平,而七星关区等6个未控制氟病区县(市、区)到2020年有望达到控制水平,实现规划既定目标。

责任编辑:吴如贵【收藏】
上一篇:本月底 贵阳将开通至长沙、百色、宜宾、济南、南阳等地航线
下一篇:贵州计划建设改造城镇公共厕所1400个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