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六盘水钟山区发现古喀斯特地质遗迹 距今约3亿年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7-08-14 11:51:37  来源:贵州都市报  


  奇特的独山盆地。

  面积约20-25平方公里;历史距今约2.5-3亿年;一处巨大环形山谷长约5公里、高达500米,被称为天然“十里画廊”。贵州省地矿局派驻六盘水市钟山区脱贫攻坚工作组,日前在该区月照社区双洞村、独山村一带,发现一处构造复杂、外观奇特的古喀斯特地质遗迹。省地矿局、钟山区等有关方面,准备将其打造成为旅游地质文化村,目前可行性研究、申报等工作正在进行中。

  帮扶干部“慧眼识珠”

  这一奇特地质遗迹,地处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社区双洞村、独山村一带。

  “它们都是几亿年前大自然留下来的古地质遗迹、自然奇观,是大自然恩赐当地人的一份厚礼!开发这些地质遗迹、打造旅游地质文化村大有可为。”一位帮扶干部介绍,这里有地层剖面遗迹;褶皱构造遗迹;断层构造遗迹;喀斯特地貌奇观比比皆是,有双洞盲谷、神雕峰、大硝洞,独山环状绝壁,峰丛、洼地,分层溶洞、洞群,地表伏流,地灾遗迹,地表水系等等。

  工作队于2017年初又邀请省地质学会旅游地质分会有关专家前往月照社区进行实地考察。经专家考证后,这一带地质遗迹极具开发价值,可将其打造成集地球科学普及、旅游观光休闲、乡贤文化构建于一体的新型乡村旅游地学经济文化综合发展体。已经交由相关专业机构具体实施。

  神奇的溶岩洞群

  洞穴众多,山顶有穿洞,山腰有溶洞,这是月照旅游地质文化村溶岩洞群的特色。

  站在双洞村委会院子里,翘首仰望马家营山顶,一眼就能看见山顶上有个圆圆的“穿洞”,犹如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月照因此而得名。月照洞为当地奇洞之一。

  位于小屯村的小屯洞,洞内可容数千人。相传,此洞为古代军事要地,也是当地百姓躲避匪乱时的聚集之地。现洞内尚存很多人类活动遗迹,洞口人工磊砌的石墙、哨卡、岗亭残存。

  位于独山村硝洞组的大硝洞,东西长约400米,高约20米,洞口宽敞,洞内可容成千上万人,十分壮观。洞内有古人熬硝痕迹,现存有熬硝炉、蓄水池、矿渣堆积物等。

  位于独山村水井组的老鸦洞,因老鸦常聚集于此而得名。此洞位于海拔2025.3米处,洞高约12米。相传吴三桂剿水西时驻过此洞,并以此洞为平台,与驻扎仙人洞的当地土豪安先义对峙,最终消灭安氏地方武装。

  多姿的峰丛奇观

  双洞、独山一带,奇特山峰、峰丛林立,是当地一大奇观。

  最美的峰丛当属神雕峰了。在独山村月照大峡谷里,有三座高低不同的山峰拔地而起,巍峨壮观。记者来到峰丛山下看到,三座峰丛犹如雄鹰展翅欲飞,被誉为神雕峰。参观游客无不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

  位于独山村境内的独山峰,为一巨大石柱,因其独立高耸与其他山体不相连而得名。独山高162.8米,周围绝壁,峻峭挺拔。记者远观柱顶,未发现明显的土壤层,但柱顶却生长着茂密苍翠的植被,被誉为“倒笔写天书”之神笔。

  巨大的环状绝壁

  月照社区独山村,距六盘水市中心城区23公里,距月照社区所在地仅18公里。这个村落仿佛就坐落在一个巨形“大盆”内,四周多为悬崖峭壁。

  站在村境内的一处观景台上转动身子环顾四周,仿佛置身于电影院观看“球幕电影”,远山绝壁上的“金蟾望月”、“猴子洞”、“斧劈绝壁”等自然风光尽收眼底。放眼望去,悬崖峭壁、高峰峡谷、峡谷河流映入眼帘,喀斯特风光令人震撼。

  据地质专家介绍,独山村四周被相对高差达500米的巨大环型山谷所包围。该“盆地”面积约为11平方公里,“盆地”峡谷底部海拔为1500米,而“盆地”顶部山巅海拔达2000余米。整个环状绝壁长约5公里,被称为天然“十里画廊”。

  古地质遗迹距今3亿年

  据省地矿局有关专家介绍,月照社区旅游资源丰富,在2016年开展的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中,月照大峡谷、神雕峰等,被评为国家级旅游资源单体,附近还有不少地质人文资源达到省级旅游资源单体标准,优质旅游资源比较富集。

  从地质构造学的角度来看,独山村位于月照社区背斜轴部的西倾伏端。背斜核心地层是古生代石碳系(距今约3亿年)顶部的马平灰岩,背斜两翼地层为二叠系(距今2.5亿年前)栖霞、茅口灰岩。

  整个月照旅游地质文化村规划范围,可覆盖独山村、双洞村大部分地区,总面积约20-25平方公里。园内具有完整的喀斯特体系,月照大峡谷、神雕峰峡谷、三岔河峡谷等分布集中。

  据介绍,当地气候凉爽,森林覆盖率高,负氧离子浓度高,非常适合养生养老及乡村旅游。开发月照旅游地质文化村,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科普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也是一项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创新举措、新尝试。(王琴 贾华)
 

责任编辑:吴茜岄【收藏】
上一篇:聚焦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 贵师大一项目进入国家“111计划”
下一篇:敢在扶贫资金上动手脚 12名干部被贵州纪委通报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