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先手棋” 打好“突围战” 造好“试验田”
贵州大数据“朋友圈”越来越大
“一年前,我有一个梦想。”12月16日,李海神清气爽地向记者提起自己当初的抱负:“我想在互联网上搭建起关于美丽家园的虚拟世界,让数据看得见、摸得着。”
机会近在眼前。今年年初,曾经是上海建筑设计师的李海,辞职回到家乡贵州,创办了数云场景科技有限公司,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为人们勾画出五彩缤纷的家居场景。
今天,许多像李海这样的创新创业梦想,正在贵州这块大数据“实验田”里孕育破土,自由生长,开出朵朵希望之花。
走好“先手棋”,打好“突围战”——历经两年多的不断探索、拓展、总结的循环过程,贵州省首创性提出了认知系统、构架完整的行动纲领,为大数据领域带来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论”。抢占到制高点的贵州,重新定位自身坐标,吸聚全球资源,变成国内外大数据从业者心之向往的“云端沃土”。
“实验田”生机勃勃,有数据、有基础、有市场;
“实验田”招贤聚才,给机会、造环境、聚生态。
领军企业来了,数据创客来了,瀚如星辰的数据从四面八方奔涌前来。贵州的“大数据朋友圈”日益庞大,五湖四海,高朋满座。
“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服务区域很大。”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心中有一把“尺子”,经过“测量”,他认为:“如果把华为内部数据中心建在贵州,其服务半径大概是2万公里,可以为全球服务。”
11月12日,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张开双臂与贵州拥抱,与省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耕耘贵州大数据“实验田”长长的名录上,又添了一名行业“大佬”。
“今年以来,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招商容易多了。”省经信委相关工作人员直言,以前人家一听说贵州,给地、给政策都不一定来。“但是在发展大数据产业,让外界对贵州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现在乐意来、主动来的企业越来越多。”
“实验田”资源聚集引发的长尾效应,正在持续发酵,首先感知和行动的是站在“风口”上的大企业——
阿里和贵州省联手建设“云上贵州”,探索公有云平台,希望在全国能推广复制政府公有云的架构模式。目前,阿里云已成为全国公有云的“老大”;
百度来贵州建设无人驾驶试验场,开展相关试验,希望到真实的环境中去运行;
高通在贵州设立中国投资总部,研发面向中国市场的ARM架构高性能服务器芯片;
戴尔与贵州共建云联合实验室,搭建混合企业云;
惠普在贵州生产服务器,涉足智慧医疗、智慧农业领域;
微软与贵州共建“块数据”实验室,建设教育云、中小企业云;
江山集团、剑桥基金准备与贵阳合作建“中英大数据港”,筹建“贵阳众筹国际(跨境)交易中心”。
先行先试,促进理论、政策、产业等多方面的突破与创新,贵州容错和创新的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创客们争相而来,感受大数据的脉动,探寻大数据方向,挖掘大数据商机。
“就算没有赢得比赛,我们也要找机会去贵州。”
今年4月,在2016中国国际电子创客大赛暨“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复赛中,济南的参赛团队“创客贴”项目负责人杨震坚定地说:“比起在其他地方孤军作战,我更愿意到贵州这个数据资源丰富、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人人都懂大数据的环境中去。”
杨震参加的此项大赛,从去年到今年,吸引了2万多支队伍,规模为全球大数据领域之最。参赛选手不仅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科技前沿地区,还有来自美国、德国、法国、印度、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
贵州大数据产业以蓬勃的生命力,向外界传递着一个强烈信号——“有想法、有技术,欢迎来创业”。因为广泛、可重复利用的特性,大数据大大降低了创新创业的成本,也大大增强了贵州对于人才的吸引力。
现在,贵州省已经建成一批互联网线下孵化载体,专为数据创客实现各种梦想:全省众创空间达4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达28家;贵安新区入围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正建设“大数据+大创意+大学生”的双创新模式。(记者 )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