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水运建设三年会战结硕果 贵州通江达海指日可待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6-11-21 10:21:01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省实施水运建设三年会战,以达到通航道、优港口、增运力、兴产业、补短板的目的,通过大思维、大统筹来实现贵州水运的大发展。”近日,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韩剑波在接受省人民政府网在线访谈时说。

  为补齐水运发展短板,尽早实现贵州通江达海,贵州省开启了“水运建设三年会战”,从2014年到2016年,用3年时间加快水运建设发展,为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夯实基础。

  贵州发展水运大有可为

  水运具有占地省、运能大、能耗低、污染小等优势,贵州有发展水运的良好基础。目前,全省共有93条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河流,总长度达11270公里,覆盖全省74个县(市、区)。

  不仅如此,贵州省水运北面通过赤水河、乌江、清水江进入长江通达上海,南面通过红水河、都柳江进入珠江直通港澳,水运通江达海可谓“左右逢源”。其中,乌江、清水江、红水河三条航道列入国家内河高等级航道布局规划,至2015年年底,全省航道里程达到4000余公里。

  “大工业必须要有大通道为支撑,既要解决企业物流进出通畅的问题,更要解决工业产品运输成本降低的问题,而水运无疑就具有这样的功能。”韩剑波介绍,对乌江沿线政府及开磷、遵义铝厂、瓮福磷矿等企业的走访调研发现,仅思南、石阡两县的特色石材对乌江水运的需求就达500万吨以上,而上述三大企业对乌江水运的需求则高达3000万吨以上。

  目前,贵州省赤水河、乌江、清水江、都柳江、红水河等五条水运出省航道通过能力合计为1600万吨,相当于一条铁路的运输量。按照《贵州水运发展规划(2011—2030)》目标,贵州省水运交通运输通过能力可达到5000万吨(相当于3条铁路的能力),周转量可达到500亿吨公里。

  同时,水运还是守护生态底线的最佳交通运输方式。据测算,1000吨级船舶每千吨公里耗油大约是2.8公斤,而30吨汽车每千吨公里耗油则是10公斤。以全省水运500亿吨公里周转量来计算,水运与公路相比将节约36万吨燃油,减排112.14万吨二氧化碳,能耗的降低大大节约了产品的运输成本,在促进生态保护的同时促进了工业发展。

  “三年会战”成果丰硕

  “水运三年大会战”启动以来,在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会战成果丰硕,创下了多个历史之最。

  贵州省水运建设固定投资持续增长,截至今年10月底,三年会战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7亿元,是贵州省“十二五”计划投资总和63.3亿元的1.1倍,成为贵州水运投资增速最快的时期。三年来,贵州省建成水运项目数量相当于“十五”期的8倍、“十一五”期的2.67倍。

  全省港口500吨级泊位新增40个,全省港口泊位数达490个,新增数量占2008年以来新增泊位数比例达35%。同时,建成贵州第一条旅游航道工程——湄江旅游航运建设工程,作出“航运+旅游”产业的有效探索。

  全省实施20个重点通航库区便民水运工程,整治库区航道800公里,新建城乡便民码头120座、乡镇渡口600道,全省乡镇渡口达2466道,极大地改善了沿江、库区周边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条件,提升了水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省建成乌江(乌江渡~龚滩)四级高等级航道431公里、南北盘江红水河四级高等级航道364公里,使贵州省四级高等级航道达近800公里,改写了贵州无高等级航道的历史。都柳江、清水江6个航电枢纽同步建设,其中都柳江从江、大融两个航电枢纽工程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贵州航电一体化开发建设实现零的突破。

  贵州通江达海不再遥远

  展望“十三五”贵州省水运发展,蓝图正逐渐变为现实。到2020年,全省力争通航里程达4100公里,水运能力达5000万吨,港口吞吐能力突破4000万吨,初步形成贵州通江达海的水路运输体系。

  “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将基本打通乌江、红水河、赤水河、清水江、都柳江通道,实现出省水运通道全线贯通,基本建成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水运主通道上8个港口枢纽,并建成500吨级及以上船舶300艘,全省船舶运力将达30万吨。(刘力维)

责任编辑:王春【收藏】
上一篇:贵州前三季度电子商务交易额破千亿 增长25.41%
下一篇:贵州省首本国防主题杂志《乌蒙国防》正式面世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