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贵州: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年味浓郁醇厚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6-02-08 10:55:53  来源:贵州日报  

  金沙:县乡“春晚”乐万家

  “我是李大妈,人老眼不花。春节搞活动,高兴来参加。”

  “上台真开心,夸夸新农村。现在农村美,面貌焕然新。”

  2月4日上午,金沙县平坝镇双兴村文艺宣传队的排练室里,队长姬益强将为镇里“春晚”表演的快板词挂上墙壁。“昨晚,我们有5名队员参加了县城举办的‘春晚’,我表演的节目是《好久没回家》,反映农民工思念家乡的题材。这场晚会的16个节目是经过3天角逐,从全县90多个节目中遴选出来的,能够入选很不容易。”作为有着创作和表演两项技能,曾于2007年登台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表演节目的文化人才,姬益强兴奋地说,“县城春晚”让大家演艺得到了提高,增强了自信。平坝镇将在正月初四举办“春晚”,双兴村文艺宣传队领到了5个节目,16名队员们白天办完年货,晚上就开始排练。

  平坝镇春节期间的文化系列活动,只是金沙县让文化进村入户,成为群众精神食粮的缩影。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金沙县有88支农民文艺宣传队活跃在城乡,他们按照“农民写,写农民;农民演,演农民;农民看,看农民”的模式,围绕政策法规、公民道德、新农村建设等内容,创作编排成小品、相声、快板、花灯、歌舞、三句半、对口词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进行表演,在润物细无声中弘扬正能量,唱出好声音。

  金沙县委宣传部有关领导介绍,县里举办春晚,目的在于通过搞选拔切磋技艺,提升乡村文艺宣传队水平,激发群众广泛参与,让春节期间乡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思想道德建设深入人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记者 刘莹)

  安龙:乡村乐队闹新春

  “红火的舞蹈跳起来,欢快的歌声响起来。”近日,安龙县洒雨镇竜堡村热闹非凡,一场当地村民自发参与的迎新春文艺演出在村口的广场上精彩上演。

  竜堡村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村寨,民族风情浓郁,布依八音等民间曲艺在当地广为流传。近年来,随着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大家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引导下,该村于2014年成立了黔西南州首个村级艺术团,组建了布依八音队、民族器乐队、西洋器乐队等,编排了众多的音乐节目,成为远近闻名的“音乐村”。

  记者在现场看到,尽管天气寒冷,但大家都被一个个精彩的文艺节目所吸引,不断在人群中爆发出掌声和笑声。“今年的节目很精彩,他们演得都很好。”村民陈祖平看完了全部演出后仍然觉得意犹未尽,她对表演的节目赞不绝口。

  活动现场,5名来自农村的返乡创业青年还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创业致富经历,号召大家积极面对生活,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道路,不少村民深受启发。

  “如今日子好过了,没事乐一乐,就是要把心里的快乐抒发出来。”村支书简光伦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在竜堡村几乎人人都会一门乐器,大家用音乐尽情表达出了早日实现小康梦的向往。(记者 刘义)

  印江:“赶年文化”代代传

印江自治县紫薇镇团龙村的土家族长桌宴。

  农历猴年春节来临之际,梵净山下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紫薇镇团龙村土家族同胞举行“拜世界千年紫薇·过土家神秘赶年”主题活动,当地土家族同胞按照印江土家族过赶年习俗,杀年猪、磨豆腐、打糍粑、贴对联、祭祀、出征、载歌载舞,欢喜过赶年,不仅给土家后生提供了解民俗的平台,还让游客享受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大餐。

  扬尘扫出门、对联贴上柱、磨子转起来,当天一大早,团龙民族文化村里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杀年猪、酿米酒、推绿豆粉、风簸簸米、石碓舂米面、搓汤粑、打糍粑,一幅幅原汁原味的土家族过年生活场景,让游客感受赶年浓厚的乡土文化。

  在下午活动中,土家族同胞和游客一道走进长寿谷景区,观长寿树、对土家山歌,陶醉在大自然美丽和高腔山歌中;走进农家,围坐在火堆旁喝土家“罐罐茶”,体验团龙厚重的茶文化。在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活动上,长号唢呐迎宾曲拉开民俗表演序幕,身着民族服装的土家族同胞唱起土家山歌、跳起土家摆手舞、打起金钱杆,古老而浓重,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一个个土家绝技绝活表演,赢得掌声不断。

  夜幕降临,在土家人的长桌摆上,客人在敬酒歌声中尽享土家特色的庖猪汤、面面肉、山蕨粑等长寿食品。席间,土家人向村中长寿老人唱祝寿歌,陪长寿老人,并送上真诚的祝福。丰盛的美食,热烈的气氛,道不完的话语,场面热闹喜庆。

  “离家当兵苦中苦,满腹怨恨向谁诉;骨肉分离哪个愿,只恨‘饿鬼’害人间。东南沿海‘饿鬼’犯,害得我们不团圆;要想过年团圆聚,除非提前‘过赶年’。”吃了年饭,土家同胞再次展现出征土家人披蓑戴笠、肩挂弓弩、腰别弯刀、手执铁叉、轻哼《辞行歌》与家人话别的画面,表达了土家人对邪恶势力的反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据了解,印江土家族过“赶年”起源于明代抗倭时期,朝廷调兵遣将,御侮受挫,特下旨组织士兵,限腊三十登程,开赴前线抗击倭寇,保卫祖国海疆。为按期出发,土家族同胞过年时间就比汉族提前了一天,土家后代子孙为继承和发扬先辈的爱国精神,约定成一种习俗,故叫做过“赶年”。(通讯员 左禹华)

  天柱:金发老外靓“村晚”

  “再来一遍!”2月2日,甘溪的活动坝上,集体棍拳表演完毕,群众高声喝彩。

  当天,天柱县渡马乡共和村甘溪寨摆开“村宴”,办起“村晚”,庆祝一年的收获,犒劳一年的辛苦,表达对关心甘溪发展人士的感谢。

  村民身着节日盛装,既是观众,又是演员。

  急促的锣鼓声中,舞龙开始了,金黄色的龙张开大嘴,露出红嘴白齿,笑得开怀。

  接着便是武术表演。男女老少40余人,身穿黑中装,腰系红腰带,手持圆木棍。一场棍拳表演,赢得满堂喝彩。一名金头发“老外”夹杂其中,一招一式,煞有介事。

  “老外”30出头,中文名叫吉峰,瑞典人,是个“功夫迷”。从百度上搜索到甘溪是“功夫村庄”,便辗转莫斯科、上海、贵阳、凯里,带着朋友培森,慕名来到甘溪“切磋武艺”。天下武功相通,一周时间,吉峰对甘溪的“六家拳”游刃有余,不仅参与集体表演,还有独拳表演,成了“村晚”的明星。

  “老外”是甘溪的“新闻人物”,平时吃住在村民陶光林家,其他村民也时常热情邀约到家吃饭。吉峰认了师傅,白天切磋武术,晚上与村民喝酒、闲聊,直夸甘溪人“热情好客,没白来”。

  这场“村晚”,除甘溪自己人外,还有县文化部门、临近乡村文艺队的“友情出演”。古老的舞龙、武术和侗歌表演,现代舞蹈、通俗歌曲,样样都有,个个精彩。

  去年以来,甘溪因其武功传承、景色美丽、民风淳朴等受到媒体关注,知名度提升,前来旅游、徒步的游客增多,曾经闭塞的甘溪,有了开放意识,见到老外不“见外”,热情恰如“自己人”。

  新建成的侗家干栏式寨门,金身黑瓦,翘檐飞角,气派十足;入寨路硬化一新,铺着碎石的停车场,可停车数十辆;两层楼的“合约食堂”还没装修完已派上用场,农家肉香飘出窗外;食堂和坝子前边的小河里,白条鱼、鲤鱼兴奋穿梭……

  专程从县城赶回老家的陆承龙介绍,去年,通过项目资助、村民自助以及各方帮助,甘溪的入寨路得到硬化,河道拓宽,今年已申报“美丽乡村·四在农家”示范点,基础设施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他说,甘溪山林资源丰富,溪流环绕,风景优美,只要村民齐心,改变发展观念,发挥山的潜力,甘溪大有希望。(记者 罗石香)

责任编辑:陈合敏【收藏】
上一篇:贵州省开通旅游信用信息网 将纳入信用记录
下一篇:贵州省武警万余官兵为全省人民守岁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