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贵州石漠化治理:201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5-11-28 11:51:31  来源:央视网   

  (记者 王佳勇)贵州民族地区是喀斯特石漠化严重的区域,几十年间,贵州省探索形成了石漠化治理的“贵州模式”,力争在未来两年将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

  今年11月中旬,中央统战部组织的“民族团结的实践·网络媒体行”记者团来到贵州安顺市、黔西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等地,了解当地石漠化治理的“贵州模式”。

  现状:贵州石漠化面积最大 危害最重

  山上树木稀少,岩层漏水性强,贮水能力低,极易引起缺水干旱……安顺市普定县、黔西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县,均是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中石漠化现象较为严峻的地方,治理是个大难题。去年两个县被列入国家级贫困县名单。

  “山上树木少,一旦下暴雨,沙石就往田里灌。”普定县城关镇陇柴村村支书王发勇说,地处西南喀斯特地貌中心区,这里生态系统脆弱,一度处于“人增—耕进—林退—土地石化”石漠化恶性循环中。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贵州省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为3592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0.39%。另外尚有43714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潜在石漠化趋势。

  在贵州5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20%以上的有30个县,而且凡是石漠化严重的地方,都是贵州最为贫困的地方。

  治理:因地制宜定举措“对抗”石漠化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普定县就把治理石漠化作为攻坚的重中之重,通过贷款、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等方式对石漠化进行治理。过去还出现农户上山砍柴煮饭的现象,王发勇告诉记者,这加剧了村子周围山头树木的减少。

  为此,陇柴村将山林保护列入村规民约,要求村民不准随意砍树。“如果发现有人砍树,就罚他支付一场露天电影放映的费用,当时一场电影放映大约是20元。”王发勇说。

  陇柴村还实施退耕还林,20多年来已退耕1000多亩土地。

  如今,普定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探索出了培土造林、人工促进封山育林、桤木与柳杉(杉木)混交、香椿与滇柏、金银花与冰脆李混交等适合自身特点的治理模式。全县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7.5%提高到2013年的35.6%,形成了外界公认的“石漠化治理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普定治理模式”。

  与普定县相隔100多公里的黔西南州兴仁县,石漠化同样制约着这里的发展。该县副县长谭代武今年年初谈到,石漠化面积已达到县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兴仁县出台了先种后补等一系列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林的政策,并给出了财政补贴、信贷扶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条件,积极鼓励多元化造林,激励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等各类社会主体投资林业生态建设。

  位于兴仁县锁寨村的佳文公司,目前正试图在石漠化山地上种植五星枇杷。“过去这些山头都种不成庄稼,水土流失很严重。”佳文公司负责人岑万文说,在光秃秃的山上种枇杷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针对性的种植技术,从2011年到现在,该公司已经完成了近5万亩的枇杷基地建设,未来将在全县完成10万亩枇杷基地打造工程。

  “农户提供土地、荒山、林地、草地等,开发投资由公司承担,产出效益后,农民可享有土地流转收益,公司承担全部开发风险。”岑万文说,参与入股和到公司务工的农户每月的收入可达到2000元,是过去种地收入的四五倍。

  “村民的收入提高了,他们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积极性才更高。”黔西南州委统战部副部长张睿分析道。

  目标:2017年贵州森林覆盖率要达50%以上

  石漠化制约着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也是该省最严重的生态问题,遏制石漠化成为贵州省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这也是贵州实现民族地区与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2014年,贵州提出要向石漠化发起总攻,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现有1042万亩宜林荒山的绿化、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据了解,过去几年,国家就有23.02亿元以上资金专项用于贵州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其中林业工程资金10.50亿元,占石漠化工程总投资的45.61%,这为贵州省生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与以往的治理不同的是,贵州省石漠化地区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相结合。根据贵州各地情况,选择适应的经济树种,发展名特优新经果林、薪炭林,探索林竹、林药、林果、林草、林菜结合等多种经营模式,形成生态经济产业带,既提高石漠化地区农民经济收入,又调动和保护了农民参与生态重建的积极性。

  目前,贵州省已成功总结出岩溶地区半石山生态型用材林、金银花、花椒治理模式等,这些模式和理念在石漠化治理中的推广应用,既恢复了植被,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贵州的共识。

责任编辑:凌忠云【收藏】
上一篇:贵州:“营养改善计划”四年 山区孩子长高了
下一篇:五大新兴产业“接力” 贵州经济有了“新引擎”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