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2014“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综述 影响力创5年新高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5-01-14 13:35:05  来源:多彩贵州网  


  这是一场最广泛参与的活动。从2014年8月12日“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正式启动,截止2014年底,“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活动官方网站访问量就突破了2000万,通过该网站参与到在线答题平台的人数达到8310019人次,创5年来的新高,是活动开展以来官网访问量和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

  这是一场具有突破性创新性的活动。以多彩贵州网承办的微信闯关、贵州电视台承办的电视大赛、贵州省图书馆承办的在线成效测试和征文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激发了广大公众的参与热情。微信闯关活动更是吸引到了不同年龄层的人群,从学生、公职人员到退休的老年人,他们都从中受益。

  “学习提升素质科技改变生活”。2014年贵州“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由贵州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主办,贵州省科协、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贵州省图书馆、多彩贵州网承办。

  “百万公众”活动主要从四个方面得以开展:一是搭建平台,利用各种学习载体,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和干部职工参加网络学习,进行成效测试;二是动员各市属中学,使每个学生都参加到网上学习和网上测试中;三是在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和农经网平台,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及群众参与其中;四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多平台、多频道、多形式的宣传“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活动,多彩贵州网承办的2014“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官网开设了学习实践、新闻专区、有奖征文等板块,还在页面上开通了贵州数字图书馆直通车,并对电视大赛和本届活动的内容及参与方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展示,营造出全民积极主动参与网络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精心组织和共同努力下,公众参与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征文从首届113篇增加到639篇,说明“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已经在全省得到普及,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工程带来了越来越积极的效果。

  2014“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在贵州省科协指导下,依托多彩贵州网这一权威网络平台,为全省政府机关、科研院校、企业和普通百姓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用,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素质,是百姓受益的一项文化利好工程。

  本届受到关注最多的是多彩贵州网承办的微信闯关赢取ipadmini活动,该活动吸引了来自各个年龄层以及各种不同职业的人群,本次活动的大奖4台ipadmini被大学生、护士、工程师以及退休阿姨捧走了。安顺市90后女孩杨洋,在工作之余参加了微信闯关活动轻松学到知识。55岁退休阿姨叶春琴刚学会玩微信,一个多月的时间不仅了解了许多知识,还幸运的中了微信闯关的最后一台ipadmini。

  “贵州省全民科学素质知识大赛”是与贵州省“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协同开展的活动,是对网络知识学习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大赛自今年8月份启动以来,贵州9个市(州)的88个县(市)都开展了竞赛比拼,通过层层选拔后,共有11支代表队最终闯入总决赛。层层比赛使得活动广为宣传,引起更多人注意,获得了最大认同。

  六盘水市印制了开展“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活动的宣传资料3000份(张),制作宣传小扇子5000个,充分利用科技周、科普日、“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各种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宣传“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活动,激发广大公众参与网上学习的兴趣,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凉都·六盘水网站开设“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专栏,及时发布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和市科协开展网络学习的通知及工作信息;联合网络电视公司在电视节目上播放学习活动宣传标语;通过市应急办向全市机关干部发送网络学习成效测试宣传短信等。

  铜仁市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的整个操作开展培训,并向上网者答疑,公布咨询电话,对上网者在查阅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时解答和帮助,向大家宣传准确查找网上学习藏书和期刊、电子文献资源的使用方法、各专业相关的数字资源的检索技巧、检索策略以及下载和使用数字资源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实际操作演示。

  2014年“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充分整合各媒体宣传优势,将活动宣传推向高峰,吸引了更多公众积极参与“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活动中来。今年,“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的好声音将继续唱响,继续演绎这项被誉为“贵州跨越数字鸿沟的‘学习革命’”的贵州科技品牌奇迹。(吴思晶)
 

责任编辑:吴茜岄【收藏】
上一篇:贵广高铁开出首张罚单 躲厕所过烟瘾触发报警器
下一篇:贵阳警方摧毁一跨省贩毒团伙 缴获海洛因1500多克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