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听说排佐村为庆祝“美丽乡村”建设,在过翻鼓节时隆重举办篮球、斗牛、芦笙等活动。我们决定去看看排佐村的新变化。
从县乡油路,到村级水泥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笔者终于登临排佐坡。透着薄雾,排佐村寨及寨脚亮汪汪的梯田在这里隐约可见。微凉的山风,吹拂着连绵不断的山头上的茶叶林。刚进村寨,就见农家院坝和公路两旁都挤满了摩托、轿车、面包车和农用车,一种“非常热闹”的感觉油然而生。
走进村寨,一条宽坦崭新的水泥路映入我们的视线。据“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的欧阳海军介绍,这条路是新建的环寨大道,宽4.5米,总长3500米,是由县交通局负责修建的。环寨大道两旁,连绵的农家吊脚楼外壁都已经全部打磨青光,刷上清漆,显得古铜铮亮,别有韵致。尽管细雨斜飞,但通往家家户户的水泥路替代了以前的砂石和泥泞,以前“两鞋沾满泥”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了。
声声喝彩吸引我们的脚步朝斗牛场和篮球场方向移动。砖砌的斗牛场虽然不算“标准”,但这是丹寨县村级唯有的一个像样的斗牛场。
“斗牛场和篮球场都是由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出资修建的。” 欧阳海军说。
临乡村寨和附近的雷山县、凯里市涌来的客人,看斗牛,观球赛,芦笙堂上,铜鼓舞旁,银装素裹,欢声融融,汇聚成一曲和谐壮丽的山寨乐章。
“政府为我们做了这么多好事,我们出点钱来庆祝,那是应该的。”在凯里打工的田应方为这次活动赞助1000元,还拉来两支球队。
夜幕降临,斗牛场、篮球场上灯光璀璨,比赛依然在进行着;放目远望,一盏盏太阳能路灯,把山寨照亮得温馨而祥和。家家领得客人进,户户欢声闹腾腾。
排佐村,真的在变样。
重谋划,加强组织协调
排佐村是丹寨县的一类贫困村,也是省长的联系点。排佐村被列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后,县委、县政府及时成立排佐村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由县人大副主任潘希林任组长,由县、镇、村人员组成的指挥部全体人员入驻排佐村。财政局划拨5万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办公经费。
按照 “十大小康工程”(小康水、小康路、小康电、小康房、小康环境、小康通讯、小康产业、小康贷款、小康组织、小康乐)工作要求,指挥部将各项工作内容分解细化到指挥部工作人员,到村组干,到组户。
搞建设,要规划,就必须涉及占地搬迁、出力配合等一系列问题。为保证工作顺利畅通,指挥部请来78岁的刘治陶、80岁的刘治超两位德高望重的老支书、寨老作为顾问到指挥部协助工作。适时召开指挥部、村干、党员、寨老、群众代表会议,研究问题,解决矛盾。对个别不主动配合工作的群众,采取再深入,再动员,再宣传的办法,打通思想关节,让群众支持配合,由“政府要我做”变成“我要主动做”,使村民们都积极投入到建设家乡的热潮之中。同时,给排佐村在外务工的村民每人邮寄一封信,宣传家乡建设和返乡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在建设家乡力量的感召下,排佐村外出务工的村民大部分返乡,为家乡建设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村民刘安能、刘安军等6名木匠师傅还主动赠送自制木椅子10把,置于村头寨尾供群众纳凉休闲。
为了少出偏差,尽快探索出一条“美丽乡村”建设捷径,指挥部在较短时间内组织村干前往广东省、黎平县肇兴镇、本县的王家村、城江村、卡拉村等“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学习,吸取“余庆经验”、“诚信贷款”、 “五户联保”(“联卫生、保环境”、“联计生、保诚信”、“联治安、保平安”、“联产业、保富裕”、“联人心、保活力”)等特色村寨建设经验。回来后,在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对村寨建设作了详细规划,既注重保留传统吊脚楼民居、田园风貌及民风民俗,又要全面落实好“十大小康工程”。随后,信用等级评定小组、 “资金互助合作社”、联保小组、义务消防队在短期内迅速组建起来。
抓进度,实行一天一报
“我已经连续46天不回家了。既搞督促施工,又搞一天一报,还有群众思想动员等七七八八的事情,走不了。再加上指挥长潘希林主任是一个非常认真负责的人,他每天都在排佐。你能走么?”欧阳海军如是说。
为了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盯牢抓实,按照县里的要求,每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都要强化督查调度,实行一天一报,及时通报“十大工程”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营造一种赶时间,抢进度,恐落后的浓厚氛围。指挥部成员每天都要分组深入上、中、下寨进行走访、督促。对于寨门建设、通组步道硬化、户前花池建设、茶叶、洋芋、魔芋种植等涉及农户自己动手的项目,明确工作人员和村干督促实施。各项工程实行倒排工期,限时完成。指挥部负责对接县直有关部门落实好各项工作,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根据施工进程,适时解决好工程原料配备、物资调运、统筹发放、技术培训等问题。
县委、县政府督查室随时对项目进行督查,并进行通报。
聚力量,部门出资出力
书记牵引,部门齐动。
“示范点建设很重要,各相关部门要即刻行动起来,切实做到真正帮、用心帮,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多办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实事。对完不成工作任务的单位要问责。”县委书记侯美传在“美丽乡村”建设调度会上提出明确要求。一声号令,如一缕春风,强劲地吹拂在排佐坡上。
在县委办的一张工作调度表上,38个项目的建设内容、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完成时限标明得清清楚楚。
县委组织部负责村两委活动室建设,林业局负责绿化,住建局负责木房打磨整治和刷漆,交通局负责道路硬化……有工作任务的部门领导干部发扬“5+2,白+黑”的工作精神,纷纷赶往排佐村,作调研,搞规划,定方案,抓施工。
按照“财政投一点、向上争一点、对外引一点、民间投一点、银行贷一点、社会融一点、农户筹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的办法,各单位整合多方资源,与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捆绑起来实施。县里整合了1000多万元,浙江总商会捐赠来200万元,都甩在“美丽乡村”建设上。
县教育和科技局负责将原排佐小学教学楼进行维修,兴办幼儿园。不到半月,教学楼粉刷一新,教师到位,农村的小朋友在家门口有了自己的“天堂”。文体广电旅游局建成了芦笙堂、斗牛场、篮球场,还送来了铜鼓和芦笙;供电局电改后“蜘蛛网”不见了。不到一个月,1160多人喝上了自来水……
“刘公,你家砌花坛还要水泥么?”工作组的同志问。
“够了!够了!”村民刘安龙满足地说。
修建排污沟700米;41户实施了改厕,路灯亮了,寨门立起来了,农房变靓,寨寨通车,户户建起了花池,村寨后栽上了1700度棵桂花树、芙蓉树。刘治杭老人不无感慨地用苗语说:“现在越来越好,上级帮我们做了很多事,给我们排佐苗族同胞带来了第二次解放。让我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我们要多活些年头,看到我们排佐更好的明天。”
谋产业,创建小康之村
基础条件改善了,如何引导村民发展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县妇联结合村情实际,从全县妇女发展能人中安排10人到排佐村与苗族妇女认姨妈,帮助他们谋发展,找富路;县新农办、人社局、农业局、扶贫办开展黑毛猪养殖、林下养鸡、茶叶、魔芋、洋芋种植技术、民族手工艺刺绣等培训工作,并调运种苗(子),指导饲养和栽种,同时帮助成立了相关产业合作社。排佐村妇女掌握刺绣技能后,与晟世锦绣公司签订了产品订单。
如今,排佐村茶园面积发展到3000多亩; 15户家庭农场圈舍建起来了,到位母猪仔150头,在外打工的刘安泽回家参加了黑毛猪养殖;鸡苗到位10000羽;魔芋、洋芋种植120亩;32户已获3-10万元不等诚信贷款。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划,到2018年,排佐村香猪家庭农庄项目盛产后,可实行自繁自养,户均年出栏160头,年可出栏商品香猪16000头,预计年产值25.6万元,年利润估算达768万元。
排佐村民族风情浓郁,人民热情好客,民族特色旅游业也在这里露起了“尖尖角”。
发展的观念在苗族村寨里渗透,新鲜的血液在大山的动脉里涌流。排佐,这个苗岭深处的山村,沐浴着“美丽乡村”的阳光,正以坚实的步伐,走在小康的路上。(王贵学)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