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贵州省金融连续三年实现万亿“三级跳”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4-08 11:00:22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打造贵州金融升级版 助推经济跨越赶超

我省金融连续三年实现万亿“三级跳”

  进入2014年,贵州金融业发展继续保持迅猛势头,主要运行指标不断被刷新。据初步统计,截至3月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13256.6亿元,同比增长19.9%;各项贷款余额10736.8亿元,同比增长20.7%;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27.6%;不良贷款率1.34%, 同比下降0.29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省金融业发展突飞猛进,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跨越式增长,金融与经济呈现互动发展、良性循环的局面。2011年至2013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先后突破万亿元大关,成功实现万亿“三级跳”:

  第一跳——2011年6月,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0053.1亿元,同比增长28.5%;

  第二跳——2012年9月,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0241亿元,同比增长23.5%,增速在全国排位第三;

  第三跳——2013年10月,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10037.4亿元,同比增长21.8%,提前两个月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全年“过万亿”目标,成为西部第七个跨入“万亿元贷款俱乐部”的省份。

  2013年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265亿元,同比增速为25.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首位;各项贷款余额10104.3亿元,同比增速为22.1%,增幅位居全国第4;全年保费收入突破180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位列全国之首。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金融对贵州经济社会的贡献不断加大。2013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5%,高于全省GDP增速4个百分点,居服务业各行业增速之首,占GDP比重达到5.4%。贡献税收91.7亿元,其中,地税63.7亿元,同比增长28.7%。三年来,金融业为全省提供了超过3万个的就业岗位。

  政策发力贵州金融业奋力追赶

  一年一台阶,漂亮“三级跳”,贵州金融总量“蛋糕”不断做大,在贵州发展史上留下了一个个坚实脚印。一路行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和中央各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贵州正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金融、助推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之路。

  当贵州进入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发展阶段、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时,省委书记赵克志一针见血地指出:“抓经济必须抓金融,只有抓好金融才能抓好经济。”

  紧紧围绕中央关于深化经济金融改革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把振兴金融业作为实现科学发展、推动跨越、同步小康的突破口,将金融改革发展开放作为重要抓手,全力打造贵州金融升级版。

  ——2011年1月,省政府第一次以1号文件形式颁布支持金融发展的《关于做好金融工作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意见》。

  5月,成立专门负责金融工作的省政府金融办。

  9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工作的意见》。同年11月,贵州历史上第一个金融业专项五年规划——《贵州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出台,全力打造金融支柱产业,统筹推动金融提速发展,服务主基调主战略,强力助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这条主线。

  ——2012年1月,以覆盖面广、含金量高而著称的“国发2号文件”出台,仅支持贵州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就有8大项,无疑给打造贵州金融升级版下了一场“及时雨”。

  接着,3月2日,省委、省政府在京举办支持贵州又好又快发展金融座谈会,不失时机开启与多个金融机构的省部级战略合作。

  为明确贵州金融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又出台《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促进金融加快发展的意见》文件,将工作细化落实。而《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则将金融工作推向占全省八成人口的农村,让农民群众分享改革的红利。

  8月,贵州首届金融博览会,“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的行为,为打造优质金融生态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013年,密集出台了《金融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办法》、《关于保险业支持服务贵州省“5个100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保险业支持服务贵安新区建设的意见》。

  ……

  一记记组合拳,招招用力,拳拳得分,擂响了贵州金融加快发展的战鼓。

  引金入黔激活贵州金融一池春水

  对上积极争取、对内充分盘活、对外大力引进——从破冰之旅到乘风破浪,贵州金融在全省经济加速发展背景下砥砺前行、亮点纷呈。

  自“引金入黔”工程实施以来,中信、浦发、招商、花旗、重庆、南充、兴业、民生等一批股份制、外资金融机构纷至沓来,落户贵州。截至2013年12月末,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增至145家。

  伴随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贵州本土金融业乘势而为,积极抢占市场。从发出筹建申请到正式获得银监会批准,贵州银行仅用了1年半时间,创造了国内城商行组建的最短时间纪录。组建1年来,贵州银行存款余额已达817亿元,贷款余额317亿元,从省外引资681亿元。

  贵州不断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将农村信用社改为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大批村镇银行。目前,已开业筹建的农村商业银行达18家、村镇银行36家;茅台财务公司、盘江财务公司相续挂牌营业;贵州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挂牌营业,本土金融力量蒸蒸日上。

  金融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支持了贵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在国发〔2012〕2号文件“指挥棒”的引导下,驻黔金融机构更多为贵州加速发展“放水”,加大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支持重点领域建设:截至今年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达8018.3亿元,同比增长20.7%,重点为电力、交通运输、制造业、采矿业等我省优势行业和大型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为“三农”贷款破题:截至2013年底,全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3784.6亿元,为加快“三农”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力挺中小微企业:全省金融机构扶持中小微企业措施接踵而至,2013年末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达3688.8亿元。

  助力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全省高速公路建设获银行贷款达700亿元,贵州“县县通高速”指日可待;“村村通油路”在各地如火如荼,2013年仅贵州银行就直接融资13亿元助力遵义市农村公路建设。

  ……

  三年来,一个个任务抓落实,一项项工作求实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贵州金融工作迈出一个个新步伐,为贵州后发赶超提供了强大的金融服务。

  中信银行贵阳分行行长杨洪感触至深,该行2009年正式开业时,贵州存款总量才5000亿元、贷款4000亿元,现在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万亿元,充分说明大量资金汇入贵州,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他说:“贵州市场大有可为,中信银行作为‘引金入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选择是正确的。”

  破解矛盾新起点上谋划提速升级

  “‘三个破万亿’,只是贵州金融业发展提速升级的新起点。”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金融办主任周道许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后发赶超的任务更加迫切、与全国同步小康的步伐将迈得更快,贵州金融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全省金融业改革发展,打造贵州金融升级版,形成主业鲜明、功能互补、融资便利、运作良好、治理规范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建立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融资需求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制。

  从重庆、广西等西部兄弟省份贷款余额比GDP提前一年半至两年半实现过万亿的经验来看,我省有望在2015年末实现GDP过万亿的梦想,贵州金融资源集聚功能和资金洼地效应将进一步释放。

  面向未来,贵州金融业发展任重而道远。面对当前“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的大好形势,贵州金融业的发展尚存三大亟待破题的矛盾:一是融资规模小和资金需求量大的矛盾;二是融资结构单一和资金需求多样之间的矛盾;三是金融服务能力与多元融资需求的矛盾。乘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东风,贵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吹响贵州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金融战线亦昂扬奋进,迎难而上,按照省委书记赵克志“把今后几年的金融服务抓出成效,建设地方金融机构、微小企业金融服务要打造成亮点”和省长陈敏尔“把金融作为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重点抓好‘五力’工作,即力争总量、力保重点、力推创新、力防风险、力优环境”的要求,进一步实施“引金入黔”、金融体系建设、多层次资本和要素市场培育、金融创新和金融生态优化等关乎贵州前途的“5大工程”,实施“三个一批”金融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力争到2014年末实现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6000亿元、贷款余额12000亿元、直接融资达300亿元以上,尽早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个打造”:将金融业打造成为贵州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将贵阳市打造成为立足贵州、面向西南、服务西部的区域金融中心,将贵州打造成为全国金融生态最优省。( 干江东)

责任编辑:苏慕凉【收藏】
上一篇:贵州将加大对职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的统筹协调力度
下一篇:贵阳获评“最适合投资数据中心的城市”称号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