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实现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12-30 10:01:28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实现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的实施意见》系列解读之十三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从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对于加快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步伐,促进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提高文化领域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内在要求,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实施意见》提出,“围绕构筑贵州‘精神高地’,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努力将多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明确了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

  一是加快政府管理职能转变,进一步理顺党政部门与所属文化事业单位的关系。体制束缚一直是制约我省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实施意见》提出,“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旨在通过理顺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不断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职能,综合运用法律、科技、行政、经济、科技等多种管理手段,做到对文化发展的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

  二是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构,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的统一。国有文化资产是推动我省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随着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深入推进,我省组建了广电、报业、出版、期刊、演艺等五大国有文化集团公司,积极探索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模式,但文化资源分散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省直国有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实施意见》提出“建立省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旨在既保证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又保证文化企业正确导向,切实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

  三是切实增强舆论引导力控制力,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自媒体时代”的日益临近,人们开始习惯以网民身份参与公共事务。据统计,2012年我省网民数达到991万人,占全省人口的28.6%,对我省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提出迫切要求。《实施意见》提出,“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和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网络舆情处置及时有力的工作格局”,旨在加强网上舆论引导,正面引导与依法管理相结合,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力控制力,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实施意见》提出了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搭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等11项改革任务。

  一是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我省229家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已实现转企改制,但距真正合格的市场主体还有相当差距。《实施意见》提出,“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对转制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旨在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切实提高导向把控、资本运作和市场经营能力。特殊管理股制度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即通过特殊股权设计,使国有资本保有相应的决策权和控制权。

  二是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近年来,我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出现了西西弗、朗玛科技等一批发展较快的文化企业,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但总体上仍然处于“散、小、弱”的状态。《实施意见》提出,“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允许企业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鼓励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文化企业改制经营”,“加快推进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发展文化产业和繁荣文化市场方面的强大活力必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三是搭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打造多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实施意见》提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创意研发利用力度,建立非遗传承人保护制度”,“探索建立文化无形资产评估及保护机制”,“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搭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等改革措施,必定能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提升“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多民族特色文化产业。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实施意见》从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和群众评价反馈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推动贵州文化走出去等方面,明确了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确保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和群众评价反馈机制,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但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和后续维护服务不到位,设施闲置、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现有文化设施难以满足民族地区群众的特殊需求。《实施意见》提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和群众评价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城乡建设、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市场消费有效对接”,将加强统筹、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护,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真正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选择权和评价权交给群众,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水平和最大服务效益。

  二是深入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目前,我省已完成221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但仍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实施意见》提出,“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健全文化产品第三方评价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旨在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文化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效率,有效地吸纳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三是大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贵州文化“走出去”。《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促进多民族特色文化与中华文化、世界文化融合创新”,“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推动贵州文化走出去”,“整合阳明文化等资源,加快贵阳孔学堂国际中华文化研修园建设,完善营运管理,促进产业延伸,打造贵州文化新名片和中华文化传承交流的重要窗口”。这将有效地提升贵州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使更多更优秀的原创文化精品走出贵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进一步增强全省干部群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作者: 王瑞军 丰莉刘空濛)

责任编辑:陈合敏【收藏】
上一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第三次经济普查的公告
下一篇:“最美贵州女性”巡回宣讲团首站走进安顺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