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村寨靓 腰包鼓 精神爽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10-28 08:54:12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村寨靓 腰包鼓 精神爽

——贵州“四在农家 美丽乡村”绘就山水田园新农村

  “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本领、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贵州省实施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注重“内外兼修”,环境美与心灵美并重,既改善了农村人居生活环境,又大幅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绘就了新时期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村寨靓”还要“腰包鼓”修“面子”更顾“里子”

  “城里人都管我们这儿叫‘别墅群’。”望着自家整洁的房屋,贵州遵义县龙坑镇王五桩村73岁的村民胡登义满脸自豪。老胡住的房子是典型的“黔北民居”——青瓦、白墙、雕花窗,没有围墙的院子里除了一片水泥平地,还有一个小“花园”,里面种着一些花草、小葱、小白菜、辣椒等。

  “从没想到会发生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老胡说,以前住的是破旧的老房子,村里都是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平整的水泥路修到家门口。

  王五桩村的变化得益于近年来当地政府实施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更是这一活动的直接体现。

  2001年以来,贵州省在总结遵义市余庆县“四在农家”经验的基础上,以小康社会建设为目标,广泛开展了以“富、学、乐、美”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总结推广,已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知名品牌。今年,贵州省结合学习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提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将这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品牌,提升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品牌来打造。

  “不能只美化房屋外观,‘外面看得,里面看不得’。”遵义市文明办主任王继松说,近年来,全市各地正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让百姓“房子建得起,住得好”。

  “刚开业三个月,现在每月毛收入10多万元,忙时要请10多个人帮忙。”遵义县营上新村“梦里老家休闲山庄”老板何思均说,他原本在外面做生意,看到老家面貌焕然一新便返乡发展,“要不是新农村建设,我这农家乐也开不起来,以后游客会越来越多,生意肯定会更好。”

  据统计,遵义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点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00多元。

  咱农民也跳起“坝坝舞”“幸福指数”比城里人高

  在遵义县三岔镇营上新村风雨桥边的小广场上,每天晚上都有或多或少的村民聚集在一起跳“坝坝舞”。“只要不是农忙,我每天都来和姐妹们跳舞,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心情好。”42岁的妇女黄先玉说,“跳舞不是城里人的专利,我们农民也能跳。”

  连日来,记者在多个“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点看到,每个村寨除房屋美化、道路整洁外,还配备了群众活动广场、图书室、健身器材等公共服务设施,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而且改变了精神面貌、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幸福指数”。

  “我每天早上拄着拐棍在广场上走个七八圈,然后用健身器材活动活动腰椎、甩甩膀子。”遵义市绥阳县郑场镇卧龙村幸福组78岁的周德尧老人说,他腿脚不好,以前村里的泥石路容易摔跤,自从泥巴路变成水泥路后,坚持出来活动锻炼身体,感觉精神好多了。

  周德尧说,现在的农村交通好了、环境美了,吃的比城里人还安全,空气也比城市里清新,城里人都往乡下跑,“农村人比城里人幸福多了。”

  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绘就山水田园美丽乡村

  据统计,目前贵州全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已有1.6万多个创建点,覆盖9000多个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50%,受益群众达1500多万人。

  记者从贵州省政府了解到,贵州还将进一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向乡镇以下延伸,切实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拉动投资、扩大内需,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按照规划,到2017年这些基础设施全部完工后,贵州将实现“建制村100%通油路、100%通客运”;累计完成10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和5万户“小康房”建设任务;全面实现自然村通电话和行政村通宽带;在4.3万个村建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小康寨”,新增受益人口999万人。(作者: 杨洪涛 李惊亚)

责任编辑:陈合敏【收藏】
上一篇:贵州省工商联与中国银行贵州省分行携手服务非公企业
下一篇:贵州部分优抚对象补助标准提高 近20万对象受益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