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贵州打响扶贫攻坚战奋力同步小康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09-11 09:00:29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强基础扶产业 提素质保民生 创机制探新路

  贵州打响扶贫攻坚战奋力同步小康

  金黔在线讯 全国同步小康“压力最大”的贵州举全省之力打响扶贫开发攻坚战。时入初秋,一组组数据坚定着信心,传递着希望:今年上半年,贵州10大扶贫产业培育快速推进,已安排专项资金15.92亿元;16个扶贫产业园区完成总投资15亿元以上,入驻企业100多家,实现总产值13亿元;16个县与国开行省分行协议授信65亿元,发放贷款31.08亿元,金融扶贫实现突破性进展……

  贵州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按照国家2300元的扶贫标准,当前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019万人,占全省农村户籍人口的三成以上。而这些贫困人口95%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和革命老区等连片特困地区,其中75%处于深度贫困中。

  把扶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2011年贵州提出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到2015年贫困人口数量比2010年减少一半,确保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去年初,国务院2号文件将贵州扶贫战略定位为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为贵州连片特困地区开发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武陵山、乌蒙山、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等三大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扶贫攻坚主战场。贵州各地各部门全力落实国家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强基础扶产业,提素质保民生,创机制探路子,全力推进“第一民生工程”。

  扶产业就是扶根本。贵州把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开发战略性任务,快速培育推进核桃、草地生态畜牧业、中药材、脱毒马铃薯等10大扶贫产业。目前,已完成核桃种植205万亩,种草10.5万亩,新增中药材种植15.6万亩,完成脱毒马铃薯一级良种扩繁和优质薯种植11万亩等,10大扶贫产业呈现“提速发展、后劲增强、增收明显”的良好态势。

  今年,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的决策部署,省扶贫办择优先期启动建设以核桃、中药材等为主导产业的10个高标准省级现代农业扶贫示范园区。各地以园区为平台,积极整合各种资源要素,有效促进了10大扶贫产业的转型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省扶贫办牵头指导的16个省级扶贫产业园区已入驻龙头企业100多家,培育农民合作社118个,社员2696人,园区从业人员33.68万人。

  基础设施薄弱是长期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贵州把加强水电路讯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过去五年,贵州坚持基础设施先行,贫困地区交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行政村基本通公路,乡镇基本通油路或水泥路;解决了14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00多万亩;农村电网网改率达到98%;改造农村危房144万户……

  扶贫攻坚重在保民生。贵州积极推进扶贫攻坚重大事项,在贫困乡镇和贫困村集中实施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在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行动中,注重向贫困群众倾斜,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就业、就学、就医、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切身利益问题。

  2012年正式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用9年时间把200万贫困群众搬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深山区、石山区和石漠化严重地区。今年,贵州统筹安排30多亿元,对3.6万户15万人实行生态移民,涉及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4万多人。截至今年6月,生态移民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6.5亿元。

  2013年起,贵州明确削减省、市(州)、县三级行政开支的5%,在全省实施“9+3”义务教育及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今年在三大片区70个贫困县中,安排47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接受重点职业教育。

  贵州还在全国率先出台激励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减贫摘帽”;创新金融扶持机制,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金等多元投入;创新大扶贫机制,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合力攻坚全力减贫。

  2012年,贵州减贫140万人,5个重点县125个贫困乡“减贫摘帽”,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增长17.9%。在此基础上,今年贵州计划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力争减贫150万人,实现5个重点县86个贫困乡“减贫摘帽”,50个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

责任编辑:石小榆【收藏】
上一篇:赵克志王富玉分别会见韩中亲善协会会长李世基一行
下一篇:泛珠三角九省区和港澳地区陆续签订多项旅游合作协议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