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丹寨:微风送暖 政策迎春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03-05 09:18:48  来源:  

  丰富载体,活动引导点对点

  在县城,火红的灯笼、飘扬的彩旗、人流如潮,处处呈现出热闹繁忙的景象,猜灯谜、“云上丹寨 速度金钟”长跑等文体活动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为打破纯理论讲解的条条框框,将政策宣讲工作办得有声有色,使群众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各单位纷纷牵头组织开展了多项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

  县住建局连同移民办在政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开展了“手挽手 一帮一”生态移民及保障性住房销售咨询活动,县委副书记、县长侯美传到现场进行指导。活动中,工作人员们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大家宣传生态移民及保障性住房的相关优惠政策,解答他们心中的疑问。针对老百姓们最关心的房价问题,相关单位与银行对接,协助办理30%的购房按揭贷款,贷款期达五年以上,坚定老百姓能“买得起”的信心和决心。团县委组织青年志愿者们在汽车站为过往乘客发放“手挽手、一帮一”活动手册,并细致讲解乘客提出的咨询和疑问,将丹寨县“手挽手、一帮一”活动突破了县域的局限。在帮扶单位的积极组织下,全县168个村(社区)25200余名群众先后到开发区、龙泉镇、扬武乡等地参观生态移民、保障性住房以及开发区建设,截至二月底,全县促进生态移民841户。

  驻丹企业也不输分毫,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为群众拓宽就业机会。县劳动就业服务窗口、金钟经济开发区人社局、县总工会、县工商联、县扶贫生态移民办公室等单位,组织22家企业共同举行了“春风行动”暨金钟经济开发区企业用工现场招聘会。同时,县人社局等相关部门深入全县七乡镇展开了主题为“搭建供需平台、促进转移就业”的“送政策、送岗位”宣传活动,把政策和岗位送到城乡劳动者手中。此外还组织宣传小队赴黔南州三都等临近县就1+1等优惠政策和企业招工岗位进行宣传,切实为县内企业解决了招工难的问题。

  “春风行动”招聘工作切实促进了民工就业难题,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用工荒”问题,形成了互惠互利的良好局面。活动中22家企业共提供1525个就业岗位,共发放企业用工资料汇编、“手挽手”宣传手册、致农民工朋友的一封信及各企业招聘简章等相关宣传材料5万余份。通过“两城一家”公益性手机短信服务发送就业政策信息、招聘会信息2500余条,通过黔东南州人民政府网、黔东南州就业QQ群、丹寨电视台、丹寨县人民政府网、丹寨县就业QQ群等网络途径发布就业岗位信息171个1525人;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500余人,签订就业协议141人。

  事无巨细,温馨服务心连心

  “你们是政府的干部,我相信你们,是党和政府又让我的眼睛能看得见了,我要感谢你们呀。”家住南皋乡石桥村的田世珍老太紧紧拉着帮扶干部的手不放。在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总支办主任罗克美的帮助下,田世珍治愈了困扰她多年白内障,使她重见了光明,罗克美还帮她办理了合医报销,并嘱咐老人一有困难就随时给他打电话。

  在开展宣讲工作过程中,干部们在耐心地解答老百姓提出的疑难困惑的同时,也将服务工作做得细致周详,积极对到单位办理相关手续的群众提供优良的服务,以扎实的作风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真正将各项政策宣传出去,落实下来。如在生态移民政策上,为有搬迁意愿的老百姓算清购买房屋总额、就业创业优惠、子女上学便利、家庭生活条件改善、政策享受待遇主体不变等五笔账,进一步打消了群众的疑虑,增强移民户搬得起、住得好、能致富的信心;有些文化程度低的群众,不清楚合医、低保等政策的办理程序,帮扶干部就帮助准备材料,为他们跑腿到乡镇部门一次性办理齐全,让困难群众享受到社会保障的成果,以实实在在的好处让群众更直观更真切地理解国家的惠民政策;团县委利用年轻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借助微博和网站进行宣传,在线实时为创业就业青年答疑解惑,用实惠把年轻人留住,让他们成为推动丹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动力。目前青壮年劳动力到县城务工意愿强烈,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正在逐渐改善。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县共有81个单位参与到宣讲工作中,干部开展宣讲4960人次,宣讲面覆盖了14万群众,丹寨县的发展格局再次焕然一新。但是此次挖掘政策力量助推丹寨发展,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新的一年要落实政策、深挖政策,用好用足政策支持,把政策优势真正转化为后发赶超的巨大能量,继续加快丹寨发展。(胡荆军)

责任编辑:凌忠云【收藏】
上一篇:健康福音 丹寨28名先心病患儿赴京免费就医
下一篇:丹寨:苗族村民欢度翻鼓节 盛装姑娘跳起木鼓舞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