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财经 > 正文

2月国土部或启动土地违法问责处分机制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1-01-06 09:00:23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中国证券报讯 消息人士5日透露,国土资源部最早将于2月启动土地违法问责处分机制。问责意见连同违法用地事实材料由省级监察机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经过一定程序后,于2011年1月31日前正式上报。届时,相关处分会落实到人头。

 

    “地王”频出不利稳定房价

 

    国土部在2010年曾公布问责时间表:7月督察、8月约谈、9月问责。但2010年没有地方官员因此被“问责”。

 

    2010年9月8日,国土部、住建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管理调控的通知》明确提出,因企业原因造成土地闲置一年以上的,禁止竞买人及其控股股东参加土地竞买活动;住宅用地的容积率指标必须大于1;土地交付之日起一年内开工建设,自开工之日起三年内竣工等措施。

 

    12月19日,国土部下发《关于严格落实房地产用地调控政策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招拍挂出让中溢价率超过50%、成交总价或单价创历史新高的地块要实行上报制。在2011年1月中旬前,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须将因政府原因闲置土地尚未完成整改处置的市县和具体地块信息、闲置原因向社会公告。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认为,从供应总量看,2010年前11个月土地供应总量再创新高,全国房地产用地供应12.82万公顷,同比增加47.8%,其中住宅用地供应9.56万公顷,同比增加50.6%。供应大增,值得肯定。2010年年初制定的规划计划全年供应居住用地18.5万公顷,与此相比,1至11月我国居住用地供应量仅达全年目标的52%,完成率偏低。

 

    从土地价格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1-11月我国开发企业土地购置成交均价同比上涨34%,远高于同期新建商品房成交均价7%的涨幅,土地价格上涨仍偏快。2010年以来地王依然频现,不利于稳定房价。

 

    问责结果将公布

 

    2010年以来,有关部门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明显增大。

 

    8月19日,国土部房地产用地专项整治工作新闻通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至7月,国土部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房地产用地专项整治。截至5月底,全国共上报房地产违法违规用地宗数3070宗,其中闲置土地宗数2815宗,面积16.95万亩。在这些闲置土地中,闲置5年以下的占闲置土地总数的48%,闲置5年以上的占31%。但是,查处率偏低,全国已开展查处的各类房地产违法违规用地共计2208宗,但已查处结案仅826宗,面积约4万亩,只占已公布的16.95万亩各类房地产违法违规用地约24%。

 

    12月,国土部依照《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简称“15号令”),约谈并可能问责12个县市政府的一把手,挂牌督办一批重大典型案例。种种迹象表明,“动真格”的国内土地问责风暴即将来临。

 

    针对有关首次土地违法问责的猜测,国土部相关人士明确表示“2010年内肯定严格执行”。国土部12月30日发布公告,曝光26宗尚未处置的住宅闲置土地。

 

    消息人士透露,国土部2011年还将公布因政府原因造成的闲置土地名单。

 

    依据“15号令”启动的土地违法问责最快会在什么时候将处分落实到人头?消息人士透露,问责意见连同违法用地事实材料,由省级监察机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经过一定程序后,于2011年1月31日前正式上报监察部、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这意味着,问责结果最早将于2011年2月出台。

 

    问责意见内容包括问责的市、县违法用地的基本情况、实施问责的事实和理由、实施问责对象的基本情况等。对于各地的违法用地问题,未达到“15号令”问责标准的,将按照《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进行问责。

 

    业内人士认为,土地问责风暴的关键还是必须要切断吸附在土地上的各种利益链条。对地方政府而言,必须尽快摆脱财政对土地的依赖。(周文天)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消息称今年信贷投放不设明确目标
下一篇:权威人士称今年国资委将推动16家央企整体上市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