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串爆炸声,响彻丹寨上空。
长青乡大郎村王祖平正在炸山兴建自家养殖小区,这震撼山乡的隆隆炮声,是丹寨返乡农民谋求发展的礼炮声,它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大山,也唤醒了一代打工返潮的浪尖人,他们进入了回乡创业发展的苦干期。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面对大批返乡农民,丹寨县抢抓“一高一快”建设机遇,瞄准东南沿海大市场需求,全力帮助返乡农民发展“珠三角”对接产业,悄然刮起一股创业旋风,全县呈现出一派回乡创业的景象。特别是青年人,在党团组织的关心帮助下,青春的激情再次被点燃,他们正立志创业,将理想的种子播种在家乡土地上。
记者在丹寨的农村走了一圈,随处看到山区打工返乡农民创业的热潮。
逼出大山闯江湖
开门见山,出门是山,山连着山。
生活在山区的群众,守着大山,千百年来过着贫穷的日子。
大山虽然挡住了视野,却挡不住思富的心愿,党政领导更是在为群众的脱贫致富苦苦思索和潜心努力。1993年,时任省长王朝文把丹寨列入省长扶贫联系点,随后成了连续6任省长和州委书记的联系点,这激发了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战胜贫困的决心。
与其困在大山受穷,不如冲出羁绊。
但是,长期困在大山,大多数人宁可受穷,也心安理得闲在家中等待。面对这一现实,党委政府多渠道开展培训,到沿海地区去联系劳务输出,一批批青壮年被送到广东、深圳、宁波、上海等城市打工,逐步带动了山区外出打工热潮。
龙泉镇蔬菜协会会长李光林,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闯广东打工,后得到一位贵州同乡指点,在广东开平租地种西瓜,2000年回乡发展,带动了50多户乡亲种菜或种西瓜。他告诉记者:“很多老乡和我一样,都是被贫穷逼出去的,学到技术回乡发展,打工改变了我们一代人啊!”
外出打工改变了观念,改善了生活。可另一个社会问题明显暴露出来:留在家里的都是孤独的老人和儿童,农村在打工潮的冲击下,由贫穷变得苍老,县里开展扶贫攻坚时,常为山区缺乏劳动力而苦恼,但大家坚信这些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终有一天将成为家乡建设的生力军。
县领导每年都带队到沿海城市看望务工人员,听取他们对家乡建设的意见,鼓励他们学好一技之长,回来建设家乡。县委书记古鹏,在县里召开的一次外出务工乡友献计献策座谈会上说:丹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夏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又过境丹寨,为大家创造了干事创业的条件,希望你们多学点本领,将来回家乡后,与我们一道共同把丹寨建设得更美好。
农民创业的靠山
面对一个仍有1.5万多贫困人口未解决温饱的国家级贫困县,要让农民在家乡的土地上致富奔小康,不能靠空想和几句口号,只有充分调动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政府当好农民的靠山,干部当好群众的参谋,让干部群众主动投身到发展产业中去,引导返乡农民把目光盯到发展产业上去。
虽然外出打工多年,很多青壮年学了一身本领,但依然两手空空,为帮助他们创业,丹寨县决定从紧张的财政预算中,每年拿出500万元作为风险基金,抵押2000万元信贷资金给农民,作为发展壮大产业的风险基金和贴息。
在贷款方式上,采取县内工作的干部职工、5户以上的联保农户、有经济实力的个人和经济组织,均可为农户担保贷款。为树立榜样的力量,还要求实职副科级以上干部,在全县范围内自定对象,担保贷款帮扶农户。
与此同时,丹寨还开展了“百个支部对结、千名干部帮扶”活动,安排320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分别联系1983名农村困难党员和群众,帮助他们谋划思路、提供技术、担保贷款。
县农业局为加大农技推广力度,租地200亩作为干部示范基地,让干部到基地里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试验成功后再在全县推广。龙泉镇高寨村在县教育局帮扶下,由村党支部和党员示范带动发展养殖产业,家家户户都养猪,户均养猪20头以上,仅养猪一项,每年可使每户农民增收近3万元。
兴仁镇兴仁村打工返乡青年李德凤,在外打工养猪多年,今年回家被选为团支部书记。在得到县委组织部长刘明波担保贷款后,已建起猪圈开始养猪,她高兴地对记者说:“县里贴息帮我们贷款发展产业,县领导又十分支持,这让我们心里就有了靠山,干起来就踏实多了。我在外地打工从事养猪多年,我一定用自己所学的技术,来带动父老乡亲靠科技致富。”
在丹寨县长青乡排中村,打工返乡青年池继交高兴地告诉记者:“在政府贴息贷款的支持下,乡领导为我担保了15万元的贷款,还帮我协调土地流转,我要大干一场,以每亩750元价格,租地近百亩发展新鲜时蔬,要为乡亲们闯出一条种菜致富的路子来! ”
像池继交这样的“幸运儿”,在丹寨着实不少,他们正享受着一系列发展产业的惠农政策,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190多家农户,获得了产业帮扶贷款,贷款资金达1000多万元,新上特色项目69个。
鼓励青壮年家乡创业,进一步激发了创业激情。兴仁镇摆泥村,在团支部的率领下,坚持每周组织青年学习政治理论、农业科学技术,帮助青年制定家乡创业规划,建起农技服务部和农产品产销服务小组,并开通了农经网,提供学习种养殖技术,了解市场信息的广阔天地。该村团支部正筹建“青年创业产业发展基金”,希望帮助有志青年创业就业。
中国古法造纸之乡南皋乡石桥村团支部书记潘玉华,邀请了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到该村讲解古法造纸的前景、世界手工纸的发展状况。
丹寨县各级党组织在帮助返乡青年创业中,积极对青年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通过“产业富民工程”,为他们搭起创业的桥梁。
在外打工8年后回乡,龙泉镇高要村汪开明感慨良多:很多外出打工多年的青年至今两手空空,他打工多年也只积累了2万多元钱。
作为返乡青年,他们创业的想法得到县里的支持,汪开明在参加“青春丹寨”——我与家乡共话发展,外出务工返乡青年与县委书记座谈会的第二天,便通过8户农户联保的方式得到了发展生猪养殖的政府贴息贷款32万元,他自己则建起了面积达300平方米的圈舍,现已养猪50头。
如今,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他带领村团支部组建了高要村旅游农业合作社,以每股50元的股份制方式组建,有80%的村民加入了合作社。他们将以高要多彩梯田为主,集旅游、观光、农家乐为一体,通过土地季节性流转的方式,让梯田四季都充满生机,成为别具一格的彩色高要村。
山乡涌动创业潮
通过政府主导,返乡农民发展产业再不愁资金、不愁技术,心里有了依靠。他们的创业勇气被激发出来,打工回乡创业者如雨后春笋般在苗乡涌现出来,产业发展在丹寨涌起了一浪又一浪的创业高潮。
排调镇刘家村农民成为黔东南州深化“一户一技能”的亮点,他们因地制宜,在山上做文章,在水上下功夫,什么赚钱搞什么,通过养牛小区、养猪基地、林下养鸡等走上了致富之路。
州委书记廖少华到该村考察后,高度评价了政府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市场,不拘一格发展产业,农民愿意搞什么就搞什么,逐步扩大规模形成产业化的发展路子。
在贵广快速通道上的羊甲村,村支书万发科指着山头对记者说:前不久他们村对接“两高”种200亩杨梅林。群众热情高涨,在广东打工的王胜会,接到母亲给他打去的电话后,赶紧从广州市赶回家乡挖坑栽杨梅树。四年前林业局无偿提供树苗,每株还补助2元钱,让该村群众种植100亩樱桃林,很少有人响应,挨家挨户动员了100多户人家,才勉强完成了80亩。这是多么大的反差啊!
不仅羊甲村如此,发展产业的春风,吹遍了丹寨的山山岭岭,以挖煤为主业的龙泉镇白元村,转向了种茶叶和养牛,如今1200多亩茶叶绿遍了山头,户均还有三四头牛;中国著名的鸟笼之乡卡拉村,为扩大鸟笼生产,正在组建鸟笼艺术有限责任公司。镇党委书记龙青松告诉记者:我们的工作重点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让干部沉下去帮助农民发展产业,一定三年不变!
记者来到扬武乡老冬村,看到以骆礼忠为代表的12户村民集中建起了立体综合养殖小区,形成了养猪、鸡、鸭、鱼为一体的立体化养殖。骆礼忠获得县里贴息贷款8万元后,饲养母猪20头,种猪3头,肥猪60多头。
群众最看重的是实效,在成功范例的面前,更多的农民对发展产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进来,山乡涌起了创业潮,形成了势不可挡的态势。一批特色文化型、庭院农家乐型、生态富民型、旅游观光型、手工产业型等专业村寨迅速兴起。
兴仁镇摆泥村青年农民杨乔勇告诉记者,他要利用自己掌握的果树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争取县里扶持,带动村里的青年人共建300多亩的生态示范园,力争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
县委书记古鹏告诉记者:县委、县政府将顺应群众的发展愿望,充分利用州委、州政府建设“麻江——丹寨经济示范产业带”的机遇,借东风进一步推进丹寨的产业富民工程,让产业真正成为群众打开富裕之门的“金钥匙”!
返潮创业浪尖人
在返乡创业的人群中,青年人发展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唤醒了广袤的苗乡大地,也让山乡处处响起了壮美的青春之歌。广大青年在丹寨这片贫困的土地上,创造着西部开发的壮举。
团徽,这个青年人积极向上的徽章,在丹寨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的胸前,随处都可以看到。
兴仁镇团委书记洪萍,到西安与爱人结婚时,戴着团徽走过了半个中国,成为网上最牛的新娘。当得知摆泥村30多名团员青年,希望有一台电脑用来与山外市场联系时,她把准备用来买结婚礼物的5000元钱,买了电脑,连同陪伴自己多年的相机,一并送给摆泥村团支部。她还当起了电脑辅导员,激发了团员青年学习农科技知识和干事创业的热情。
摆泥村在团支委、致富带头人杨乔勇等人的带领下,团员青年们积极建设青年种养殖立体创业基地和科技示范园。该村在外闯荡多年,有了一定积累的青年石文平,还投资100多万元,开发以摆泥村“天降牧龙”自然景观为主的集休闲、农家乐为一体的度假村。
在龙泉镇卡拉村,在县里开会鼓励创业建设家乡时,青年人更是一呼百应,很多青年返乡参与了村里的鸟笼产业发展,组建了村芦笙文艺队,还研究开发工艺品鸟笼,请老工艺师为青年人传授编织技艺。
村党支部书记吴明海高兴地告诉记者:有了团组织的积极配合,党支部的工作轻松了许多。要求进步的青年也更多了,现已有6名团员青年向党支部提出了入党申请。
不仅卡拉村如此,全县团员青年对党组织的向往和追求,也正在进一步增强,全县已有7名优秀团员光荣入党,116名团员青年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和重点培养对象。
在排调镇刘家村采访,记者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新建小区院墙上写着:“走南闯北学技术,养猪致富爱家乡”。
走进外出务工返乡青年创业小区,打工返乡后担任村团支部书记的雷德林笑着说:“家乡有了我们的用武之地,安徽的女朋友我也叫来一起发展养殖业。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村在外打工的青年基本都回来了,团支部的36名团员,大都是打工回来的。如今,我们小区内有9个养猪户,养猪320头,饲养的科技含量非常高,好多村民都来参观和学习我们的技术。我有信心带好这帮青年人,让我们的青春,在建设家乡中更加壮丽!”
(廖奇勋 张承进)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