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家住绥阳县蒲场镇的刘某先女士,其7岁的儿子危某耀在该镇新场小学读书放学后,一直没有回家,刘某先立即发动亲朋好友寻找孩子。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有价值的线索极少,公安机关和其家人经过多方寻找,始终没有找到。
“我外出打工在福建照看工地,那时人们流传好多孩子被拐到了福建。我几乎跑遍了周边的地方,都没有孩子的下落。”回忆起艰辛的寻亲路,两鬓斑白的大伯侯某说。
大伯不知道的是,被拐的危某耀,也确实在福建。危某耀也始终知道自己的身世,他内心一直有个愿望: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我记得我有一个哥哥,经常接送我上下学。”危某耀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危某耀寻亲的愿望也日益强烈,凭着零星的记忆,他先后跑遍了记忆中的各个地方寻找,但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2013年,在得知可通过DNA寻亲时,危某耀再次燃起希望,并于当年11月16日在贵阳市公安局南明分局备案采集了血样。
今年1月以来,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团圆”行动。绥阳县公安局对历年失踪、被拐儿童信息进行梳理,并重新采集了失踪儿童父母血样送检。
11月11日,刘某先女士到绥阳县公安局进行了血样采集入库。12月2日,经系统比对,刘某先DNA信息比中危某耀DNA信息。经确认,危某耀就是刘某先失踪的儿子侯某兵。
32年的苦苦寻找,32年的苦苦等待,终于迎来了团圆时刻。12月12日,在绥阳县公安局完成认亲仪式后,南明分局与绥阳县公安局民警一路护送危某耀回家团聚,家里的亲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妈妈,我终于找到你们了!”在喧天的鞭炮声中,危某耀在亲朋好友的簇拥下走到家门口,跪在了母亲刘某先面前。而此时,他才知道,他的亲生父亲,已带着遗憾离开人间。危某耀说,他会在家中多呆一阵子,陪陪母亲。
据悉,今年以来,绥阳县公安局全力查找失踪、被拐儿童,已帮助8个离散家庭实现了“团圆梦”。(记者:黄宝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