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红军大桥
9月22日,江(津)习(水)古(蔺)高速公路赤水河大桥正式被命名为“赤水河红军大桥”。目前大桥桥面板的沥青铺设工作已完成,正在进行附属设施的安装调试,国庆节前具备通行条件。
赤水河红军大桥将成新景观
大桥项目部副总工程师周兴均说,桥上悬挂的“赤水河红军大桥”这7个大字,每个字高4米、宽3米,白底红字,非常醒目。大桥建成后,将利用先期建成的盘山公路、施工隧道以及桥梁预留的检修通道等,打造赤水河峡谷观景平台,届时游客可在观景平台俯瞰赤水河的旖旎风光以及这座大桥的雄伟气势。
赤水河红军大桥全长2009米,主跨1200米,为双塔单跨钢桁梁悬索桥,索塔采用门形框架钢筋混凝土结构,贵州岸塔高243.5米,是迄今世界山区峡谷同类型桥梁中第一高塔,同时也是国内山区峡谷同类型桥梁第二跨度的钢桁梁悬索桥。
贵州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停留时间最长、留下遗迹最多的省份,红军足迹遍布全省88个县(市、区)中的68个。据统计,贵州有红军长征文化遗址共900多处,堪称全国之最。
这次被新命名的“赤水河红军大桥”位于川黔交界的乌蒙山区和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的革命老区,其中二、四渡是在习酒镇一带的赤水河上完成。基于此,经过有关部门审批后而被命名。
【新闻多一点】
其实在贵州,除了新命名的赤水河红军大桥,还有其他几座“红军桥”。
黎平 少寨红军桥
贵州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村河边,有一座80多年前红军整修的桥,当地人称作“少寨红军桥”。
1934年12月,红军长征路过少寨时。因为八舟河水深、无法徒步,加上原有的木桥已经被河水损毁,需要重新架桥才可以通行,为了让红军过河,少寨村民吴之焕、吴之运等,带着少寨乡亲父老,从家里扛来木头、门板,冒着严寒和红军一块儿连夜架桥。
这座木桥长约50米,宽1米左右,高近5米,桥面由90多块4米长的枋板组成,几十根碗口粗的圆木楔入河床作为桥墩,枋板之间通过钢丝牵引,横跨在80余米宽的八舟河上。后人为纪念这段历史和军民鱼水情谊,称其为“红军桥”。
黎平 少寨“新红军桥”
2016年,中国青年报社在纪念长征80周年“重走长征路”活动中发布了“寨子有座红军桥”的报道,中国环境保护基金会在掌握真实情况后,发布了筹集资金为少寨修建公路桥的公益项目。
历时一年零4个月的建设,2019年7月8日,少寨的“新红军桥”竣工并通车。新桥全长54米,桥面净宽4.5米、高5.6米,可承重能力为20吨,两侧设有护栏,桥梁外观作了仿木生态处理,与少寨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新红军桥的修建不仅能提高村民的出行质量、改善出行条件,更能成为村民保护红军长征文化、传承长征精神的载体。
新旧两座红军桥相距50米,穿越85年的历史在八舟河上遥相呼应。新桥的建成有效解决了附近村民的交通困难,是当地村民脱贫致富、迈向小康生活的幸福之桥,也是保护红军长征文化、传承长征精神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回馈老区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桥梁。
安龙 龙山红军桥
1935年4月19日,中央红军红一军团、红五军团相继进入安龙县境,21日至22日先后离开安龙县境。红军的足迹遍及安龙县全境,行程总计约500华里。
4月19日,红一军团直属部队及一师经鲁贡、联合,渡过大田河进入册亨县拉荣、同心,再经坡妹进入安龙县王院,行至笃山暗河,遭遇龙山土匪和当地民团60余人的伏击,被红军击溃。红军打开地主家粮仓,把粮食分给群众,用收缴的银元、布匹、衣服、食盐、肥猪、红糖等救济贫苦百姓。之后,红军继续向花障、纳坡、纳花开进。大部队到兴仁县马路河宿营,司令部驻北乡。老百姓把红军经过的、横跨北乡河的石拱桥叫做“红军桥”(现安龙县龙山镇北乡村)。
盘州 盘江镇红军桥
盘江镇“红军桥”位于盘州市盘江镇机关居委会。1935年4月19日,红一方面军第九军团奉军委电令,完成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南渡乌江的任务后,在何长工、罗炳辉、王首道等同志率领下,于20日经金沙、毕节、纳雍、水城等县,从虎跳石、竹竿桥胜利渡过北盘江,进入盘县(现盘州市)境内,经普古、鸡场坪、关口等地,于1935年4月23日,从此桥经过进入云南富源,甩掉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保存了有生力量。
后来,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当地人民将此桥称作“红军桥”。2004年11月,盘江镇“红军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荔波 比鸠红军桥
茂兰比鸠红军桥位于贵州省荔波县茂兰镇比鸠村洞英组。1930年4月16日,军长张云逸率二纵队从广西经黎明关进驻荔波县境的板寨,稍后,红七军总指挥李明瑞率第一纵队赶到板寨,两纵队胜利会师,并召开会议,作出攻打榕江县城、获取给养的决定。
后红七军从茂兰镇过境时,在洞英寨驻扎数天。在茂兰镇活动期间,红七军将士多次往返于洞英寨下的石拱桥,到洞英寨的农家板壁上书写红军标语、在拱桥边(俗称洞英桥)进行军事操练等活动,同时动员群众踊跃参加红军,号召各族劳苦群众联合起来,走武装革命的道路,共同为打倒买卖资本家、打倒土豪劣绅,推翻国民党新老军阀的反动统治去进行战斗,当地的布依族青年覃引菊等报名参加了红七军。因此,后来当地群众便将此桥称为红军桥。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