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石阡县枫香乡地古屯村驻村第一书记、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张锦华等带领当地贫困户搞中华蜂养殖,以扶贫资金折成股份让谭世远等123户贫困户加入了养蜂专业合作社。来年春天,谭世远可以免费分到两箱中华蜂来养,分群后可以发展到十群,预计明年卖蜂蜜可增收四千多元。
这是省直机关“五千行动”助推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省直机关工委策划推动省直机关开展以“千个支部结对帮千村、千名支部书记牵头帮千户、千名领导干部进千村蹲点调研、千名专业人才进千村帮难解困、千名党员进千村服务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脱贫攻坚“五千行动”,以大党建助推大扶贫,走出了一条党建扶贫新路子。
合力攻坚,省直机关全覆盖全参与
“五千行动”开展近一年来,省民宗委机关党委书记左朝刚感受到了与以往省直机关开展帮扶的不同。
“以往主要是机关下派的驻村工作队在搞帮扶,现在是机关各级党组织和所有党员干部都在参与帮扶。”
左朝刚的感受并非个例,所有省直单位都是按照“党组(党委)统领、机关党委统筹、机关支部统管、党员干部统做”的原则,开展助推脱贫攻坚“五千行动”。
各单位驻村队员和“第一书记”在全面走访摸底调查基础上,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建立健全扶贫对象档案,并及时反馈给所在单位机关党委。机关党委组织各党支部认领或分配帮扶任务,各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帮扶活动。厅局领导干部驻村蹲点,现场办公,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业人才进千村帮难解困这一创新之举。今年,省农科院、省卫计委、省农委、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等19家单位专门派出相关专业人才深入基层开展帮扶,有效解决了专业问题,促进了发展。
据省直机关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五千行动”目前已覆盖了省直机关115个单位各级党组织,驻村工作队、党组(党委)、机关党委、机关支部和全体领导党员干部、技术人员形成了一盘棋,以往的孤军作战如今变为联合作战,“五千行动”成为省直机关推进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成为检验省直机关党员干部“两学一做”学做成效的试验田。
规划引领,“五千行动”科学推进
今年3月,省直机关工委下发《关于认真组织省直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助推脱贫攻坚“五千行动”的通知》,制定印发《2016年度省直机关“五千行动”基本任务分配方案》、《“五千行动”工作情况登记台账》、《“五千行动”专项目标考核办法》等系列配套文件,明确了脱贫攻坚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机制。
对表“五千行动”目标任务,省直各单位纷纷行动起来。
省民宗委、省环保厅、省科协、贵州科学院等单位将“五千行动”纳入机关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机关各党支部和处室全力投入,按工作方案和计划全面推进。
省卫计委充分统筹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和大型义诊、公益医疗援助行动计划,形成具有管理、指导、运行和服务功能的“3点5线”工作机制。
省检察院申诉处党支部把助推脱贫攻坚当成众创项目来做,为长顺县五星村申请微信公众号“skygzdf”,探索“互联网+”扶贫新模式。
省档案局驻贵定县新巴镇乐邦村第一书记陆曙光带领工作组有效化解了乐邦村坪江二组长达43年的山林权属纠纷,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新巴经验”,被省州多家媒体报道。
……
省直各单位把脱贫攻坚“五千行动”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结合、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相结合、与本部门职能职责相结合,在财力支出、项目布局、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等方面聚焦发力,集中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
靶向治疗,党建扶贫成效显现
随着省直机关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全面参与“五千行动”,不仅推进了脱贫攻坚和机关党建,还推进了基层党建。
从今年4月开始,省总工会第五党支部与织金县熊家场乡宝山村党支部结成了对子,指导宝山村党支部开展“红旗党支部”创建活动,帮助改善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推动配齐配强村支两委班子。“在他们帮助下,村里扩建了120平方米的村级标准化党员活动室,还买了电脑、桌椅等设施,新建了2个党建宣传栏……”宝山村支书张龙铨告诉记者,新建的设施11月已经投入使用,全村23名党员开展活动条件大大提升。
脱贫攻坚“五千行动”开展近一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统计,省直机关已有1263个机关党支部结对帮扶1120个村,1263名机关党支部书记牵头帮扶2152户贫困户,1000余名领导干部进村蹲点调研,3719人次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帮难接困,9700人次党员干部进村服务发展,帮助解决问题2725个,提供政策和信息支持3457条,提供技术服务5987人(次),帮助完善发展思路2563条,帮助谋划、引进和生成项目1927个,资金达1.93亿元。
因为“五千行动”成效突出,“五千行动”策划人之一的省直机关工委组织部干部吕忠飞今年还荣获了2016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记者 陈曦)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