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大山里挡不住的幸福——丹寨县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侧记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6-01-23 12:13:48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东经108度,北纬26度。这是中国典型的云贵高原山地地貌。山高,沟壑,山的那一边还是山。

  云上丹寨,一个富有诗意的黔东南小县。千百年来,祖辈们的上学路,每天不是爬山就是涉水,一走就是半天路。如今,山里的孩子上学不需再重复这样的来回。寄宿制学校,不仅改变了山里孩子的求学方式,也在悄悄改变着孩子们的生活方式。

  丹寨县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和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肖国林说,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为山里孩子营造了一个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乐园。

  学校就是温暖的家

  “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刚入学时,不少孩子都会像7岁的杨金福一样,躺在地上不停哭闹。如何让这些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并学会自理,成了摆在学校教师面前的难题。

  近年来,丹寨县通过实施“教育崛起工程”,把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县城集中,大力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并按照“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的“四在学校,幸福校园”工作模式,积极打造温暖校园,让孩子们感受家一样的温暖和亲情。

  在寄宿制管理上,丹寨县实行了家庭化服务管理,积极营造家的氛围,尽最大努力让每个学生留得住、吃得饱、感受得到家温暖。

  寝室就是寄宿学生的“家”。学校在学生宿舍布置上力求美观大方、健康高雅。在宿舍门上悬挂诸如“和谐佳苑”“鸿鹄小屋”“酣梦轩”等富有诗意的门牌;墙上贴着孩子们喜欢的图画和类似“把安静留给夜晚,把欢乐留给明天”的亲切话语;进门处墙上装一面镜子,地上摆一个鞋架,再放几个塑料凳,整个寝室整洁、有序、明亮,看上去就像家里的卧室一样舒适。

  丹寨县还积极推行寝室人性化管理,在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六个一”进行自我管理外,还创新了“一定二陪三查”工作模式,即定专人管理宿舍,明确职责;教师晚上陪寝,一日三餐陪餐;晚就寝前点名清查学生到位情况,夜间巡查学生是否有异常情况、被子是否盖好,早晨起床检查学生是否有身体不适情况。

  丹寨县是贵州省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近年来大力实施“3+X”和“4+X”营养餐工作模式,同时每天免费给学生提供一个鸡蛋,不仅让学生吃得饱,还让学生吃得有营养、有质量。

  为让学生家长放心,丹寨县在开展“手挽手·一帮一”活动中,创新了“五个一”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模式,即给每个留守学生建立一份成长档案,每月挤出一课时与“留守学生”交流,每月与他们父母通一次电话,每学期走访所联系的“留守学生”家庭一次,敦促“留守学生”每学期至少写一封亲情信。同时还结合“双阳行动”,安排全县6000多干部职工一对一或一对多关爱留过儿童,让全县寄宿制学生在生活上有人照料、行为上有人管教、学习上有人辅导、心灵上有人抚慰,使留守学生学习安心,生活舒心,情感温馨。

  “妈妈,您放心吧!老师对我们很好!前两天我感冒了,老师带我到卫生院买药,回到学校还到寝室照顾我,现在完全康复了。”丹寨县第三中学九年级学生莫治琴在电话里告诉在远方打工的妈妈。

  嘘寒问暖,摸头量温,关心每个学生的生活是丹寨县中小学教师每天必做的功课。学校还开通了“亲情电话”,学生可以随时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互诉亲情,消除隔阂,增进感情。

  校园是成长的乐园

  “我在贵州等你,等你和我相遇……”丹寨县扬武小学校园里传出美妙的歌声。操场上,1100多名学生正在宽阔的学校操场上跳着欢快的锦鸡舞。

  扬武小学校长杨胜说,学校每天都安排1小时的大课间活动,向学生教授苗族锦鸡舞、板凳舞、芦笙舞、刺绣、蜡染以及其他体艺活动,开展的项目多达26项。大课间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还增强了体质,同时为学生搭建了多元化的成长平台。全校30%的学生都学到了一技之长,经常走出校门参加各种体艺活动。

  近年来,丹寨县借助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推进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还结合山区孩子的特点和兴趣开足开齐了音体美课程,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音体美课堂的积极性。

  除了常规的音乐、美术课程以外,丹寨县还借助开展“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鼓励各中小学校开设民族器乐、民族舞蹈、民族绘画、民族手工腊染制作等特色课程,满足学生对艺术课的渴望,让歌声和艺术伴随他们成长。扬武中学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开设了蜡染班、芒筒芦笙舞班,编写了《苗族蜡染》教材等等,不仅丰富了素质教育内容,同时为学生搭建了多元化的成长平台。

  寄宿制建设是永恒的使命

  近年来,丹寨县义务教育发展得到了国家和省级资金、项目的巨大支持,同时县本级也努力加大对教育的投入。2008年至2014年共投入了6.3亿元,基本完成了学校标准化建设,建设了18所标准的寄宿制学校,生均校舍面积、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积和生均食堂面积均达省定标准,实现了“校舍同质”;同时实现“班班通”教学设备全覆盖,学校的设备、图书配备均达到国家标准,全县学校实现“设施同配”。

  目前,丹寨县29所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全部建成了塑胶运动场,所有乡镇中心校和部分乡村大型学校均建有青少年文化宫,同时建有标准化留守儿童之家10所,使全县15046名中小学校寄宿生真正体现到了“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的幸福校园生活,为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均衡的教育条件,让丹寨县率先成为全省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试点县,同时在全省率先通过省人民政府对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工作评估验收的县级政府,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在全国基础教育界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让学生特别是寄宿制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实惠。

  为让农村寄宿制学生搭建更多更优质的成长平台,丹寨县对全县教师资源合理调配,出台政策鼓励骨干教师扎根农村学校。三年来,校长参培率达100%,校长交流率为17.78%,三年来共招聘教师和特岗教师600多人,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在实现“质量一体”的同时,基本实现了“师资同优”,让学生获得了更多优质教育的机会。

  今天的丹寨,绵绵青山,白云深处,一座座崭新的教学楼、宿舍楼取代年久失修、风雨飘摇的破旧校舍,最漂亮的房子数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成千上万的农家娃,不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班班通”走进校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在山区生根发芽。在这里,基本上看不到城乡差别、校际差异,处处听到的是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还有歌声、笑声......丹寨县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变化最大;农村的孩子,受益最多。(莫治江)

责任编辑:凌忠云【收藏】
上一篇:丹寨:文具店老板捐赠学生33套比赛运动服
下一篇:丹寨:金融扶贫“特惠贷” 脱贫路上“第一金”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