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天蓝地绿水清气净
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近年来,贵州省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省政府出台《贵州省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明确指出,到2017年,我省将以治水、治气、治渣为重点,推进实施约2000个污染治理项目,基本解决我省环保设施总量不足问题,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气净。
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形成
截止到2014年底,全省44条主要河流85个监测断面达标率为81.2%,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5.7%;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全省森林面积达1.295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治理石漠化面积5918.6平方公里,全省石漠化土地年均减少幅度约为1.5%,石漠化恶性蔓延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形成。
2015年,我省出台《贵州省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按照计划,未来三年全省将紧紧围绕城镇、产业园区、现有企业三大领域环保设施建设,以治水、治气、治渣为重点,推进实施约2000个污染治理项目,从2015年到2017年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我省环保设施总量不足问题,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瓶颈,保住贵州良好生态品牌,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气净。
赤水河流域污染生态补偿案例获赞
与此同时,贵州也在严格执行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路子上进行探索。近年来贵州省先后在清水江、红枫湖和赤水河流域实施了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试点。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上,全球环境基金主席石井菜惠子将贵州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案例,和可口可乐优质水源地生态补偿、哥斯达黎加全国性生态补偿一起,作为典型案例和成功案例分享给中外嘉宾。
石井菜惠子说,这样的补偿机制不但能够让区域的居民得到实惠,还在保护水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上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基于此,全球环境基金决定和赤水生态补偿项目开展合作。(刘丹)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