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丹寨县的各级党员干部,在苦干实干中以人为镜,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切实当好群众的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在丹寨县扬武镇五一村的村委会办公室里,村干们,利用午休时间,通过电视,认真学习文朝荣老支书的先进事迹。电视屏幕上,赫章县海雀村文朝荣老支书生前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村干们写在本上、记在心里的行动指南。大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有所得。
“他一位70多岁的老支书,能兢兢业业,在一个环境非常差,条件非常苦的情况下,能把一个非常贫瘠的地方带动起来,发展致富。我们共产党员,应该有这种远大的理想,有这种远大的心胸,有这种远大的脊梁,把自己该挑的担子,挑起来。”丹寨县扬武镇五一村党支部副书记莫凤玺说。
退伍军人彭朝斌,是五一村的村支书。在丹寨县因公殉职干部杨林、梁进东、龙文、马定毅四位同志的精神感召下,彭朝斌克服了群众资金不足、积极性不高等困难,带领20多户村民,在食药用菌上谋起了发展,再过两个月,5个大棚里的5万多个菌棒,就能产生效益了。
现在,“靠得住”的好干部文朝荣老支书,用一生兑现承诺的事迹,又让彭朝斌有了新的想法。彭朝斌打算,一方面再发展壮大村里的食药用菌产业,一方面,在村里新增稻田养鱼、蔬菜种植等,带领村民们,在广袤的土地上,干出一番作为。
丹寨县扬武镇五一村党支部书记彭朝斌说:“习总书记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我作为一个基层的村支书,就要和文老支书一样,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带领村民发展起来。” (张燕 阮东兵)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