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红娇和李伟才撑船出村
核心提示
10年前,在贵大读大二的刘锦鸿和三位同学,赴威宁阳观山小学支教。离开时,他向孩子们承诺,若班上有人考上大学,他和志愿者们必亲自接他们去大学。如今,当初支教的孩子中,管红娇和李伟才如约考上贵州大学。刘锦鸿和志愿者们驱车前往阳关山,践十年之约。
“考上大学,我们来接你”
9月1日14:00,贵州大学“银鸽”和“心火燎海”志愿者服务团队的志愿者们早早地来到贵州大学门口,拉出一条横幅,横幅上书“热烈欢迎2005年支教学生管红娇、李伟才以优异成绩考入贵州大学”一行字。
烈日正浓,志愿者们汗流浃背,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今天的主人公——管红娇、李伟才,两位今年走出山区,考入贵大的新生。
15时,前去威宁县草海阳关山接两名新生的志愿者汽车到达贵大校门口,两个羞涩的男生在7位志愿者的簇拥下走进校门。他们一位叫管红娇,以理科477分的成绩考入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另一位叫李伟才,以文科525分的成绩考入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
“这里是图书馆,藏书很多,平时可以多去里面阅览一下。”管红娇和李伟才有些内敛而又兴奋地望着这所陌生的学校,听着学长给他们介绍学校环境。“那么大的横幅,那么多热心的哥哥姐姐,刘锦鸿师兄还亲自去接我们,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心中的感动了。”管红娇双目泛红。
草海支教,相约大学
“我答应他们,等他们考上大学,一定去接他们。”2005年,当时刘锦鸿还是贵州大学一名大二的学生,听闻了威宁草海的美丽与贫穷后,决定自发组织去支教。
当时的草海阳关山,只有一所破旧的小学,孩子都在那读书,而学校里,只有两名教师。从家里去学校读书,同学们还要乘小舟,走山路,大概要花一个小时。
在当时支教的1个月中,志愿者们教授英语、音乐、美术、自然等孩子们从来不曾接触的科目。上课之余,刘锦鸿带着孩子们划船、做游戏,给他们讲“外面的世界”,不断鼓励大家努力学习考大学,走出山区。
“当时觉得,除了爱心,那更是一种责任。”离开时,为了鼓励孩子们,刘锦鸿和同伴向孩子们许下诺言:“等你们考上大学时,无论多远,我们一定亲自来送你们上大学。”
当时正在读三年级的管红娇和李伟才,将这句承诺牢牢记在了心里。
一句承诺,十年相守
离开阳关山后,“我觉得责任更加重大,我想帮助更多人。”回到贵州大学,刘锦鸿和支教同学开始筹办“心火燎海”志愿者组织,并在第二年,成立了贵州大学“银鸽”志愿者服务团。此外,刘还在网上发起志愿者募捐活动,每年都向草海阳关山的孩子们募捐生活费。
2008年6月,刘锦鸿毕业,前往贵定工作。尽管已经工作5年,对草海阳关山小学,刘和他的同伴们从未忘记。
“每年暑假,刘师兄都会带志愿者来阳关山看我们。”李伟才告诉记者,除了上课,志愿者们还给他们带些吃的,陪他们玩耍。
“刘师兄和志愿者们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鼓舞,还有榜样。”从三年级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如今的教学条件相比以前好了一些,但“走出山区,考上大学,等刘师兄来接我们”正如一个信念,鼓舞着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一步步往上爬。
17时,前往阳关山接两名同学的7名志愿者,将两名同学交给了“银鸽”和“心火燎海”志愿者。离开前,刘锦鸿将最近募捐到的2200元钱分发给两位同学,作为他们的入学生活费。贵州大学团委副书记吴东恒得知情况后也表示,愿意帮助两位同学寻找勤工助学岗位。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