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丹寨县60年变迁(组图)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09-09-17 15:44:09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丹寨县60年变迁(组图)

丹寨县老县城全景


丹寨县60年变迁(组图)

县城老街


丹寨县60年变迁(组图)

兴泉路工程竣工

 

丹寨县60年变迁(组图)

如今的兴泉路

丹寨县60年变迁(组图)

丹寨县新式住宅楼



丹寨县60年变迁(组图)

丹寨县行政中心


丹寨县60年变迁(组图)

龙泉大道

 

丹寨县60年变迁(组图)

2009年丹寨县城全景

 

    本港讯 (特约记者 黄晓海 摄影报道)丹寨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国土面积940平方公里,居住着苗、汉、水、布依、侗、彝等各族人民,在漫长的60年中,与新中国一道同呼吸,共命运,历尽沧桑,创造了辉煌。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贵州,于12月4日解放了丹寨县城,1950年9月20日,丹寨县全境赢得了彻底解放,各族人民摆脱了套在身上的枷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12月29日,召开丹寨县少数民族代表会议,筹备成立丹寨县各族民主联合政府。1951年6月25日,丹寨县各族民主联合政府正式成立,苗族代表潘德修当选为副县长。1952年12月7日,成立丹寨苗族自治区,苗族代表王德安当选为自治区人民政府县长。1955年4月26日,丹寨苗族自治区更称为丹寨苗族自治县。从此,丹寨县的各族人民政治上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阔步进行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

 

    1950年2月,过境丹寨的321国道顺利恢复通车。1958年,始修筑鸭(凯里鸭塘)兴(丹寨兴仁)公路,1960年中旬正式通车。这是丹寨通往州府驻地的第一条公路。

 

    改革开放后,农村公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村寨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通车率达90%以上,目前全县仅有5个村未通公路。如今,丹寨至雷山的县际公路已经开通,过境丹寨的厦蓉高速公路正在修建之中,凯里丹寨的高速公路也即将动工修建,丹寨的地理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现。

 

    1959年冬,县人民政府启动修建丹寨水库,1978年2月建成大坝主体工程,1980年水库总体工程全面竣工,总库容量可蓄水450万立方米,可供灌溉农田11910亩。这是国家投资修建的丹寨最大的第一座水库。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野鸭塘水库、天星桥水库、乌朗山水库、兴仁水库、排专水库、长冲水库、泉山水库等水利设施陆续建成,为确保夺取农业丰收夯实了基础。

 

    1953年,丹寨制米厂采用汽车引擎发电机发电(安装两组共74.6千瓦),白天加工粮食,晚上供县机关照明,开创了丹寨用电生产和照明的先例。次年,丹寨汞矿建成100千瓦的水力发电站,供厂区生产和照明。这是我县第一座水力发电站。1984年7月,开通了国家电网。1999年,国家电网实现了村村通,彻底结束了我县农村无电生产和照明的历史。

 

    1998年丹寨县按计划提前一年实现了基本越过温饱线的目标。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相继建成了金钟茶场、牛角山茶园、乌仲茶叶基地、金瓜洞茶叶基地、白元茶叶基地、竹留茶园、长青茶场等八大绿色茶园,创建了“猫鼻岭”牌韭菜根食品系列产品、“黔丹”牌硒锌香米和茶系列产品。丹寨因此而荣获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硒米之乡、中国富硒锌茶叶之乡称号。

 

    丹寨解放后,教育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一年比一年有了新的提高。“两基”教育中,1995年实现了基本普及“六年义务教育”,2003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通过了省级检查。2008年,启动了教育崛起工程。2009年6月,我县的“两基”教育基本达到了“两基”目标,通过了国家检查。

 

    随着现代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县城由原来狭窄的一条长街,变成了振兴路、国土路、湖南街、富民路、兴泉路、龙泉大道、建设东路、南路、北路、西路、民族街、休闲街等一条条宽敞明亮、清爽洁净、热市繁华的商业街和休闲路。县城面积由0.8公里拓展到了现在的3.5公里,城中林立着一栋栋崭新的高楼大厦,蕴含着民族文化元素的锦鸡文化广场屹立在世人眼前。兴仁、排调、扬武、长青、南皋、雅灰等一座座集镇也焕发了新装,成为了商贾云集的重要场所。

 

    新农村建设也在突飞猛进,民居在保留传统建筑的基础上焕发了新装,亮化工程正在紧罗密鼓地进行,村寨道路基本实现了水泥硬化,几乎村村都建有农民文化家园,电灯、电话、手机、电视、冰箱、汽车步入了农家,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已得到了基本解决,广大农村呈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风貌。1997年,古老的村寨——老八寨村荣获了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小康村”称号;2005年,兴仁镇中营村荣获全国文明村寨称号;2008年,排调镇刘家寨村荣获全省新农村建设“十佳乡村”称号,龙泉镇卡拉村被评为贵州省省级文明村寨。如今,现代文明的景象在城乡逐步凸现。

 

    60年来,丹寨县不断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挖掘、整理、申报和保护民族文化成绩显著。原生态舞蹈苗族锦鸡舞、石桥古法造纸技艺、苗族蜡染技艺、苗族经典《贾》、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苗年、苗族嘎闹服饰艺术等七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历法、苗族百鸟衣服饰艺术等十二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排调镇的麻鸟、雅灰乡的送陇、龙泉镇的排牙、卡拉、扬武乡的排莫、南皋乡的石桥分别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锦鸡舞文化艺术之乡、给哈舞文化艺术之乡、芒筒芦笙文化艺术之乡、鸟笼编制文化艺术之乡、蜡染文化艺术之乡和古法造纸文化艺术之乡等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锦鸡舞为代表的原生态舞蹈荣获2007“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舞蹈金黔奖和最佳人气奖以及2009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全国传统舞蹈展演金奖,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荣获2009年“‘中天城杯’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类总决赛最高奖——金黔奖。

 

    纵观60年来的丹寨,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或是人民生产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由解放初期不到 100元,发展到以每年100元的速度在递增,2008年达到了2441元。目前,全县100%的村寨用电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100%的行政村通了广播电视,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5%以上;80%以上行政村通了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基站已覆盖全县各村寨;五分之四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路;五分之三以上的行政村用上了自来水。县城建设日新月异,初具规模,总体规划面积由1992年前的2.7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8.9平方公里,增加了230%;城区面积由0.7平方公里增加到3.5平方公里,增加了400%。目前,县城详细规划覆盖率达58.6%,新改扩建城镇主干道20多条总长16.28公里,新建各类房屋25.6万平方米、农贸市场31048平方米,全县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的9.2%提高到现在的14.2%,城区道路照明完好率达90%以上,整洁率达95%,绿化率达31.7%,燃(电)气率达70%。

 

    丹寨的“路变宽了,楼变高了,城变靓了,……”这是原任省长石秀诗10多次深入丹寨调研后感受丹寨县发展变化所讲的亲切话语。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丹寨县廉租房建设工程进展态势良好
下一篇:丹寨召开2009国庆安全稳定工作指挥部会议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