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记者走进凯里市郊马坡井村102岁党员金玉福家的小院,只见房前草绿花红,房后林木青翠,不时传来啁啾的鸟鸣,有如世外桃源般的感觉。
围坐在院中的葡萄架下,金玉福老人向我们娓娓讲述起他的革命历程,伴着头顶的葡萄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将我们带入了那久远而艰苦的年代。
金玉福正在管理葡萄
“从1959年到1977年,我曾经先后三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历经整整18年。”金玉福老人虽已102岁,但却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口齿利落。
1919年4月,金玉福出生在雷山县大塘镇水溪村的一个苗族家庭。当时家里生活困苦,吃了上顿无下顿。每天的主粮,就是从山上挖来的蕨根。
“直到解放后分了田地,我们才有了饭吃,是共产党让贫苦百姓过上好日子。”从此,共产党的形象在金玉福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使他对人生的道路有了美好的憧憬。
记者采访金玉福
当时,正值而立之年的金玉福,做什么事情都充满了干劲,白天做农活,晚上到夜校识字学文化。
金玉福的哥哥从抗美援朝战场凯旋后,作为首批建设者随部队到北大荒屯边开垦。1956年冬天,远在黑龙江的哥哥给金玉福寄来一封信。信上说,党中央号召有志青年赴北大荒垦荒,建设边疆,为祖国贡献粮食,希望他尽快报名。
“国家需要,我坚决响应。”接到信后,金玉福没有一丝犹豫,很快办好手续,由都匀踏上了北上的火车,来到黑龙江省密山铁道兵农垦局,被分到八五零农场四分场。
金玉福老人回忆说,北大荒的冬天特别寒冷,接近零下40摄氏度。住的也很简陋,是高粱秆子和黏土混合夯起的土屋。
“刚去的那个冬天,我和很多同事的脚都被冻伤了,结了厚厚的一层痂,来年开春时整块痂脱落下来,露出白嫩的新皮。大家夜以继日地垦荒,脚上的嫩皮磨破了又结新痂,但没有一个人叫苦怕累……”由于吃苦耐劳,到北大荒的第二年,金玉福被调整为拖拉机驾驶员。
金玉福老人深情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为了赶工作进度,一天夜里他在检修拖拉机时,右手小拇指不小心被发动机绞断了一截,顿时血流如注。在医院治疗一个星期后,他又重返工作岗位。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就是我们的北大荒精神。”和金玉福并肩战斗的同事有不少是共产党员,他们工作中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这位苗族青年。1959年,金玉福郑重地写下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递交不久,金玉福奉命从八五零农场转战驰援大兴安岭乌尔旗汉林场。1960年秋,他和同事们驾驶着“斯大林100号”拖拉机,开赴新的战场。由于单位转换,他的第一次入党申请随之搁浅。
金玉福每天还到地里劳作
“那时真的很苦,太不容易了。”老人清晰地记得,刚到林场时,场部向上级申请到了一批工作鞋。大家兴高采烈去领取的时候,才发现大部分是妇女和小孩的鞋,尺码太小。
“没办法,只能将就着穿。时间一长,大家的脚都挤得变了形。”说到这里,老人脱下布鞋和袜子,向我们展示他有些变形的脚。
1965年的一个晚上,在大兴安岭乌尔旗汉林场的一间木屋里,金玉福写下了第二份入党申请书。然而,随着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到来,他的入党申请再次被束之高阁。
“18年来,我心中向党组织靠拢的那团烈火始终没有熄灭。”1977年,已经58岁的金玉福,第三次向单位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这次申请,终于有了结果。他和另外7名同事一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党旗下,金玉福虔诚地举起握成拳头的右手,旗一样红的热血在心中沸腾。
102岁高龄的金玉福,精神矍铄、耳聪目明
谈及当年入党宣誓的场景,老人声音有些哽咽:“宣誓的时候,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党没有忘记我们,祖国人民没有忘记我们!”
1988年,年近七旬的金玉福,带着一家老小回到了家乡黔东南。他在凯里市郊置了一块宅基地,一砖一瓦亲手建起了两层小楼,房前屋后栽上葡萄、李子、桃子、玉米、辣椒等,除自食外,还馈赠给左邻右舍。
如今,金玉福已是102岁高龄,依然耳聪目明、步履矫健、精神饱满,每天还到地里劳作,丝毫看不出百岁高龄,令人羡慕不已。
“我的一生,经历了大动荡、大变迁、大发展,体会了旧社会人民的苦难生活,也享受到共产党给人民带来的幸福日子。”往事在老人娓娓而谈中恍如昨日,那么清新,那么生动……
“我这辈子,就信共产党!”这是百岁老党员金玉福的肺腑之言和终生追求。(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田清 潘皇林 王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