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每周人物 > 正文

杨代梅: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20-09-23 14:23:14  来源:黔东南新闻网  

  杨代梅,女,侗族,生于1968年9月,锦屏县人,侗族北部方言歌会省级传承人。作为传承人的杨代梅,脑子里装着3000多首歌,同时在曲调和韵脚上下功夫,或以社交网络为载体,或结合刺绣、教学等多种方式,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美丽侗寨黄门村,处处风光好迷人……”走进锦屏县彦洞乡黄门村,一群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唱起民歌《来西板》(侗语:好得很)表示欢迎。歌词变成汉语,但是曲调仍旧保留着当地的特色。“不仅如此,大家还一同拍摄了MV,就是为了宣传我们的黄门村,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省级非遗传承人杨代梅介绍说。

  侗族北部方言歌以侗族北部方言作为演唱母语的民间歌谣,有情歌、礼俗歌、侃歌、叙事歌等几大类,是北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北侗文化积淀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多放声抒怀,悠扬婉转,开朗明亮,高亢激越。

  侗族以歌传情,杨代梅自小就浸润着侗歌长大,不太会说话,但是用唱歌表达自己。“即便是在歌会上,那唱歌跟打仗一样,我也从来没有输过。”杨代梅自豪地表示。

  彦洞“七·二〇”民族歌节是北部侗族方言区歌会的典型代表,极具民众自发性,其历史可追溯至清咸丰戊午年(1858)。杨代梅脑子里装着3000多首歌,指哪儿唱哪儿。可以在歌会上把人唱得哑口无言。不仅如此,作为传承人的她,在歌词上不停下功夫,以往都是直接表达,现在多了些押韵,也吸引了很多人拜师学艺。

  杨代梅最初建立了QQ群,微信使用人数变多后,又建立了几个微信群。群成员们积极唱歌,你唱一句,我还一句,歌师时不时地编歌教唱,成员不仅学习唱歌,还学习编歌,大家相互学习,相互点评,相互鼓励,热闹得跟歌会一样。

  “这个群主要是以黄门村为主,但为了促进北侗民族文化更好地交流和传承,我们将周边县的歌师以及县内的一些优秀歌手也加进群内,成员涉及各行各业以及各个年龄阶段的侗歌爱好者。”杨代梅认为,歌手范围广了,歌曲取材会存在多样性,创作形式也会多样化,围绕北侗歌曲的“韵”,其民族文化将会得到更好地传承。

  “一开始我对侗歌一点都不懂,在杨姐的带动下,先在群里慢慢听其他歌手唱,到跟唱,到学唱,再到自己唱,现在也会与其他歌手自如地编歌对歌了。”十多年前从外地嫁到黄门村的龙梅芬说。不仅是她,很多黄门村到外地打工的村民也在群里唱起来。

  为了留住更多的人在家传承,2017年3月,杨代梅召集村里的刺绣能手一起创业,她们在村里租了两间门面,买了耕田机、织布机、绣花机等设备,成立了棉园刺绣产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刺绣合作社初具规模,形成了种、织、绣、销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受到了周边消费者的青睐,也在县内外打响了名气。不少家庭实现了增收,过上了好日子。

  “我们加工的刺绣品都是以本地民间刺绣品为样本,融入我们侗族特色文化元素加工而成的,产品种类很多,很受县内各乡镇群众的欢迎。”杨代梅介绍说,合作社销售模式多是社员穿着服装参加比赛以打开销路。马上最新的一次歌会又要到来,大家正赶制最好的一批刺绣,穿着去比赛,也可以接到订单。

  随着唱歌的人越来越多,如今的歌会,发展成一项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节庆活动,活动内容有大型民族歌舞表演、原生态侗歌擂台赛、篮球夺冠赛、斗牛、斗鸟、行歌坐月、文艺晚会等,而且参加活动人员的范围更加广泛,除锦屏县境内的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外,黎平、天柱剑河等县的群众也积极组织民歌歌手、篮球队、斗牛等参加节庆活动。

  杨代梅意识到,应该更注重年轻人的培养,特别是青少年以及教师。现在,杨代梅每星期都要到黄门中学、彦洞小学、瑶白小学义务传承侗歌,用实际行动,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吴如贵【收藏】
上一篇:扶贫路下去,他说他会一直走
下一篇:带病坚守在国庆安保岗位上——张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