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熊金花一大早就来到大棚,正忙着将菌棒卸车、摆放上架,静待其开柄展伞。她的脸上流淌着汗珠,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由于缺乏专业技能,还要在家照顾孩子,熊金花一直没能外出务工。像柳堡村这样闲置在家的贫困妇女,柳堡村还有不少。
今年,在驻村干部蒲朝新和省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努力下,柳堡村建设成了柳堡生态专业种养殖合作社食用菌基地,基地以“产、学、研”为定位,致力于打造一个集“贫困群众和村集体通过生产增收、省轻工学院师生通过实践达到教学和研究目的”多功能扶贫产业基地。
经扶贫工作队推荐,熊金花不等不靠不要,来到香菇产业基地务工,负责香菇的日常管理和采摘等工作,每月可以拿到2000余元的工钱。“早就想出去打工,但是家里离不开人,而且我年纪也大了,到哪儿也没人要。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我很满意。”正在把一个个菌棒摆上支架的熊金花笑呵呵地说,“现在日子越过越有希望,脱贫了,下一步是努力致富。”
昔日荒丘坡,如今致富地。香菇基地以前是一片荒岭,现如今一座座香菇大棚连成一排,不仅美了乡村,还富了百姓。自从2018年省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到柳堡村开展党建帮扶活动以来,围绕着柳堡村的气候地形特点和原有特色产业,深度发掘有机稻米、稻香鱼、小龙虾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山”品牌系列种养殖产品。在不断拓展现有产业的同时,还围绕现有人力资源和“坝区”资源,积极发动贫困群众参与到香菇种植产业中来,解决剩余贫困户的脱贫问题,确保每个贫困户既能按时间要求脱贫摘帽,又能长效发展不返贫,有效夯实脱贫基础。
“基地以党支部为引领,采取“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行模式,即产品销售利润的10%归村集体用于公益事业、40%归合作社用于经营管理、50%用于给入股股东分红。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第一期吸纳了13户群众入股参与经营,其中包括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柳堡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曾涛说,“目前基地建有食用菌大棚3个,冷库1个,占地面积600平米,种植面积约780平米。1.2万棒香菇菌棒已入棚生产,预计当期将产生效益9万余元,可以解决10名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三年来,柳堡村在省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驻村工作队帮扶下,坚持党建引领,全面开展“抓党建促扶贫”的工作要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重“突出党性教育和能力培养,重点围绕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化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等内容”,发展优质产业、带动可持续经济、富裕当地百姓。紧扣“脱贫、优势、特色、持久”探索创新,柳堡村走出了一条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特色产业竞争力强、贫困户增收可持续的党建引领产业脱贫的道路,持续为农民拓展增收渠道,为贫困群众撑起一把“脱贫致富伞”。(潘 剑)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