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致敬!扫雷英雄杜富国,他是贵州遵义湄潭人!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8-11-12 09:34:26  来源:多彩贵州网  

  日前,在遥远的滇南边陲,一个在关键时刻不怕牺牲、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迅速传播开来。

  来自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的中士杜富国和战友艾岩在中越边境老山西侧三公里处的一号作业点进行扫雷任务时,发现了一枚加重手榴弹。不幸的是,在进一步查明该手榴弹具体情况时,手榴弹爆炸了。手榴弹爆炸瞬间,为了保护战友,杜富国把身体往左侧一挡,挡住了几乎所有的碎片和冲击波,自己却失去了双眼和双手。

  扫雷英雄的故事传回了家乡,原来,杜富国是贵州遵义湄潭人!

  在遥远的滇南边陲,不到三年的时间,杜富国就排除了2400余枚各类地雷、手雷弹等爆炸物

  手榴弹爆炸瞬间 他用身体为战友挡住了危险

  战争已远,危险犹存。战后30余年间,中越边境线上的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老山、八里河东山一带仍不时有地雷声响起。昔日的战争在这里留下了面积庞大的边境雷场,密布的地雷让村民吃尽苦头,当地人对它唯恐避之不及,这里也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

  2015年11月3日, 400余名排雷精兵向南疆边陲的这片雷场挺进,第三次边境排雷行动正式展开。面对雷场的艰苦环境和苦累险恶,战士们没有退缩,英勇排雷。三年来,扫除了数十万余枚各类地雷、炮弹、手榴弹、炸弹等各种爆炸物。

  眼看排雷工作进入收尾阶段。然而,不幸发生了……

  杜富国在老山某雷场作业后拉着安全绳撤出雷场(黄巧 摄)

  深秋的滇南边陲,依旧闷热难耐。10月11日13:30分,吃过午饭,经过短暂休整的杜富国和战友艾岩再次进入雷场进行人工搜排作业。

  “滴滴滴……”手中的探雷器响了。杜富国和艾岩发现少部分露于地表的一个弹体,初步判断这是一颗当量大、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

  “报告,发现一枚手榴弹!”杜富国向分队长报告。接到分队长“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杜富国对身边的战友艾岩说道:“你退后,让我来”。

  杜富国慢慢蹲下身子,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清除弹体周围浮土。14:39分左右,伴随着“轰”的一声巨响,那枚手榴弹爆炸了。然而,在手榴弹爆炸的瞬间,有着丰富排雷经验的杜富国意识到了危险,下意识地向左侧,也就是艾岩所在的那一侧挪了下身子。也就是这一挪,杜富国替艾岩挡住了几乎所有的碎片和冲击波。

  由于杜富国的保护,站在2米开外的艾岩只是被飞起的沙石刮伤了耳朵,没有什么大碍。然而,四射的弹片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波,把杜富国的防护服瞬间就炸成了棉条状,也把他炸成了一个血人,两个手掌当场被炸飞。送到医院后,由于双眼受伤严重,眼睛也没能保住。

  手榴弹保障,把杜富国的防护服瞬间炸成了棉条状

  从32分到门门全优 他说:军人的价值在雷场(战场)

  2015年7月,已经在边防部队工作了五年的杜富国收到通知:“为了清除雷患,将开展边境新一轮扫雷行动,组建扫雷大队。”听到这个消息后,杜富国的心里不再平静。“军人的价值在战场,就应该去最危险的地方。”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上雷场。

  于是,杜富国主动给连队党支部写了请战书,请求到中越边境扫雷部队参战扫雷。他也是该连队第一个报名的战士,在他的动员下,该连队13名战士报名参与了扫雷。

  经过层层审核,杜富国如愿加入了扫雷集训队。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上雷场之前必须先进行扫雷临战训练,不达标是不能上雷场的。

  身体素质、操作技能,这些杜富国都没有问题。唯一的难题是,初中毕业的杜富国文化程度不高,那些排雷专业书籍对他来说,别说理解了,很多字都不认识。第一次理论考试,杜富国只得了32分,远远低于战友们的分数。

  有一门不合格都拿不到上雷场的“合格证”,这可怎么办?“我是当扫雷兵的料吗?我能行吗?”“不,我不能放弃!”经过多次思想斗争,杜富国开始了与书本的“较量”。每天晚上,战友睡觉了,他不是打着电筒在被窝里,就是在寝室外的走廊借着光看书,一看就看到十一二点。死记硬背不行,一有空,他便缠着战友询问,让战友给他讲解。在杜富国简易的书桌上,至今还摆放着一本《中越边境地区常见地雷未爆弹药图册》、现代汉语词典以及厚厚的几本读书笔记。

  从32分到40多分、50多分、70多分、90多分……经过不懈努力,在集训最终考核时,杜富国取得了门门全优的好成绩,如愿以偿地拿到了上雷场的“合格证”。

  在杜富国简易的书桌上,至今还摆放着一本《中越边境地区常见地雷未爆弹药图册》以及厚厚的几本读书笔记

  到了雷场,杜富国依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他是全队最快掌握十字交叉探雷法的,并将这个方法优化后教给战友,提高了作业效率。他还熟练掌握了听声辨物法,十几种地雷的声音不一样,每次听到声音,他就能很快辨别出来各种地雷的种类和型号。他也是扫雷四队成立之后第一个在雷场排除反坦克地雷的战士。

  在杜富国书桌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这样一句话:“一名优秀的战士,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改造、不断地创新及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才能形成的。”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专研,杜富国成为了队里排雷业务最精湛的战士之一。之后,由于优异的表现,他成为了队里第一批入党的党员。

  杜富国刚排除了1枚地雷(杨萌 摄)

  一句“让我来” 他把生的希望给了战友,死的危险给了自己

  随着排雷业务越来越精湛,责任心强的杜富国在雷场慢慢形成一个习惯,凡事冲在第一线,主动上前排雷,并提醒战友注意安全。“你退后,让我来。”便成了杜富国的一句口头禅。

  在复杂雷场,常常是两个人一组配合进行扫雷。杜富国和艾岩已经搭档了两年,由于艾岩到四队时间晚,技术没有自己好,杜富国常常手把手地教艾岩排雷知识。但是一旦遇到比较危险的排雷任务,杜富国永远都是让艾岩退后,自己上前。

  不仅和艾岩是如此,一次,杜富国和战友唐士杰在云南麻栗坡县天保口岸4号洞雷场排雷,在扫出4枚火箭弹后,又发现10多处报警音。该雷场地雷和爆炸物埋设密度、数量、种类为目前中越边境云南段已排除雷场之最。由于该雷场地雷种类繁多、环境比较艰苦、天气又比较炎热,作业时要穿上20多斤的防护装具,对体能和技能要求很高。考虑到唐士杰年龄比自己小4岁,扫雷技术没有自己精湛,杜富国让唐士杰退到50米之外。那一上午时间,杜富国就排除了20余枚火箭弹,8枚地雷。

  这样“争”着排雷的事情在杜富国身上发生了很多次。而每一次“争”,每一句“你退后,让我来”,其实都是杜富国在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给了自己……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杜富国每次都坚持背两箱扫雷爆破筒

  他是“雷场上的小马达” 更是战友的“贴心杜”

  杜富国特别能吃苦!这一点,在四队早已是“家喻户晓”。

  在4号洞雷区排雷,近5个月的时间,平均温度都在40度以上。每天穿着20多斤重的防护服作业,密不透风,就像蒸桑拿一样。就算不作业穿着在树下走,也会全身湿透。

  由于坡度大、布雷密度高、天气又非常炎热,为了保存体力,提高作业效率,队里规定,两人一组,在雷区扫雷一天,在营地保障一天,不用天天上雷场。杜富国不干,天天准时准点上雷场,防护服连着一个月被汗水浸泡,都酸臭了。

  在老山662.6高地雷场扫雷时,午饭过后,队里组织休息。杜富国在雷场外的地上铺上装扫雷爆破筒的纸箱进行短暂休息。(黄巧 摄)

  2016年,在马嘿雷场作业时,下车后往上是一个坡度为60度的长坡,由于山路非常陡,天气也很炎热,战士们还得背着20多斤重的防护服以及一箱25公斤重的扫雷爆破筒,从下车到雷场走路就得大半个小时,体力消耗非常大。另外,这一片地区黄土比较多,一旦下了雨,太阳一晒干就是尘土,一踩上去很容易打滑。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杜富国每次都坚持背两箱扫雷爆破筒。也就是说,杜富国身上的负重达到了至少120斤。

  由于能吃苦,肯吃苦,且吃得了苦,战友们也给在雷场上停不下来的杜富国取了个外号:“雷场上的小马达”。

  下了雷场,杜富国利用休息时间给队里修水管( 杨萌 摄)

  麻栗坡县猛硐乡9.02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官兵正在搜救转移群众。中间抱着穿白衣服小男孩的就是杜富国。(陈杨 摄)

  “他是‘雷场上的小马达’,更是我们的‘贴心杜’”

  在马嘿雷场,由于天气炎热,战士们每个人身上背的1.5升的军用水壶完全不够喝。从雷场到下车的地方来回至少也要一个多小时,没有水,战友体力得不到补充,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于是,在自己已经背了两箱爆破筒的的情况下,杜富国又主动背了一桶19公斤的桶装水到雷场给战友们喝。有了水,当天战友们的作业进度提前了两个小时。在杜富国的带动下,第二天、第三天,陆续有战友主动背水上了雷场。

  入伍前,杜富国学过水电汽修技能。于是在四队,他还承担起了全连的“三小工”。何为“三小工”,其实就是帮忙修水修电、干杂活的一个工作,并没有职务。在杜富国床下的箱子上,整齐地摆放着一些工具。周一至周六,杜富国上雷场。每到周日休息,杜富国就拿上他这些工具开始进行全队水电线路等的整修。

  “在战场上,对讲机喊的次数最多的就是杜富国,因为他带的工具最全,懂的也多。下了雷场,常常也能听到战友呼唤他的名字,有什么坏了找到他,来得快还修得好。”说起杜富国,扫雷大队四队一班班长陈清竖起了大拇指。

  杜富国搜排出1枚炮弹(杨萌 摄)

  微信名叫“雷神”

  他说:多排除一颗地雷那就是给百姓多一分生的希望

  坝子村,一个位于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的小村落,其特殊位置不在于中越边境,而在于“老山”脚下。这里,曾经是交战双方争夺激烈的地方。由于当地雨季漫长,地雷容易被冲到其他地方,即便是自家耕种过的坡地也不安全,地雷让当地村民损失惨重。

  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们,不知道哪一天在上山割草、下地干活的时候,就会被那些隐藏的地雷,夺去自己的眼睛、手脚,甚至生命。

  坝子村村民盘金良分别于1993年和2016年被地里的地雷炸断了双腿,听闻杜富国负伤,他特别伤心:“为了我们的安全,他才受了伤,非常感谢他。”

  54岁的坝子村村民盘金良,大半生都在和这些地雷斗争。1993年,在自家地里耕作的他不幸被地雷炸断了右腿。2016年,又是在同一片地里摘草果时,盘金良又被地雷炸断了左腿。

  长期在“老山”脚下驻扎,看到老百姓被地雷所伤害,伤的伤、死的死,杜富国和战友们于心不忍。坚持在凶险诡异的雷场冲锋陷阵,他们就是为了让当地的老百姓早日摆脱地雷的困扰。

  拒不完全统计,2015年11月至今,杜富国就排除了2400余枚各类地雷、手雷弹等爆炸物。

  杜富国的战友艾岩回忆10月11日下午手榴弹爆炸、杜富国受伤的情景

  杜富国的微信名很有意思,叫“雷神”。他曾说过:“每多排除一颗地雷,就给了老百姓多一分生的希望。”

  “被地雷困扰了大半辈子,解放军战士来了,我们安心多了。为了我们的安全,他们才受了伤,非常感谢他们。”听闻杜富国受伤的消息,盘金良和乡亲们都很难过,有的乡亲甚至自费到杜富国就医的医院去看望他。

  杜富国光荣负伤后,牵挂着他的还有四队的战友。“我们一定会把雷场剩下的雷清除干净,把杜富国未完成的事业完成,以扫雷圆满的凯旋去看望他。”杜富国的受伤不仅没有击倒战友,反而激励了战友们“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的勇气和决心。

  杜富国受伤后,他的队友们仍然战斗在雷场上:“我们一定会把雷场剩下的雷清除干净,把杜富国未完成的事业完成”

  扫雷,是和平年代军人最危险的任务之一。凶险诡异的雷场,那是和平年代排雷兵冲锋陷阵的战场。上雷场前,战士们曾立志:“把一片绝对安全的青山交给百姓,还边疆人民一片安宁。”

  为了这份誓言,杜富国献出了宝贵的双眼和双手,他不辱使命!尤其在手榴弹爆炸瞬间,他下意识把身体往左侧的那一挪,将舍身忘我的人性光辉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一刻,是杜富国对战友的爱,更是他人性的善。

  向杜富国致敬!他是中国军人,他是扫雷英雄,他也是贵州的好儿郎!(程曦)

责任编辑:龙庆洋【收藏】
上一篇:本周全省阴雨不断 周末还有强冷空气
下一篇:贵州省发改委所属事业单位面试11月16日开始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