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10余年交通建设催生200多项专利技术成果,填补多项国内外空白
贵州的桥,真的很赞!
坝陵河特大桥是世界跨度第六的大跨径钢桁加劲梁悬索桥。(交通厅供图)
我省高速公路上的很多大桥的工艺,在国内堪称数一数二,甚至是“世界之最”。昨日,省交通运输厅举行《大道出黔——贵州省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系列专著》出版发行通气会。这套共18册的丛书凝聚了我省交通建设上取得的200多项道路、桥梁以及隧道的专利技术成果。
交通建设科研成果多记者从通气会上了解到,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10多年前科技投入年仅35万元的低水平状态,逐步实现“跳级”。尤其是 2012年以来,随着贵州高速公路建设、水运建设三年会战以及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攻坚的实施,科研经费累计投入3.8亿元,通过300多个科研项目联合 60余所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参建单位共同攻关,取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据了解,2002年以来,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6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7项;先后产生了千米级悬索桥、大跨径斜拉桥、超高墩大跨径连续钢构桥等200多个实施工艺和创新技术成果。
已于2009年建成通车的贵州镇宁至云南胜境关高速公路上的坝陵河特大桥,就是一座千米级悬索桥,大桥全长2237米,主跨达1088米,距河面垂直高度370米,是目前国内跨度最大、世界跨度第六的大跨径钢桁加劲梁悬索桥;即将建成通车的贵阳至瓮安高速公路上的清水河特大桥,全长2171.4 米,主跨为1130米,主塔220米,将是单跨钢桁桥长度世界最长的山区第一钢桁桥悬索桥。
多项技术填补国内外空白省交通厅副厅长罗强告诉记者,贵州境内群山起伏,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溪涧无数,所以,在建设高速公路的施工中,项目建设是逢峡谷建桥,遇大山开隧,克服了诸多地质条件存在的障碍,自主研发出许多具有操作性的技术工艺,填补了多项国内外技术空白。
晨雾中的贵瓮高速清水江大桥。(交通厅供图)
比如,瓦斯隧道技术就是贵州首次研发,并率先制定出适用于瓦斯隧道施工技术的标准。机制砂的利用,是碍于贵州水流湍急,少有现成的沉积砂石,而将废弃的土石方“变废为宝”研发出了高性能的混凝土,这种就地取材的工艺技术降低了建设成本,取代了原本需要从外省运来200多元1吨的河沙,此项成本只需要几十元。岩溶勘测技术,在此前摸索并掌握的成套勘测技术下,后期的勘测有效避免了无效开挖及工程事故的发生,在钢材用量上也通过技术创新,使同类桥梁建设中的同等建设容量大大节省了用量。
罗强说,这些具有独创性的技术,适用于具有山区共性特征的云南、四川、浙江、湖南、广西等地借鉴。今年10月份,2015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在我省召开,特邀的国内有关院士、桥梁专家对贵州的桥梁纷纷点赞。
诸多交通科技创新成果和“贵州高速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实施,促成了我省高速公路总里程年底将突破5100公里以上,形成15个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全省88个县(市、区)即将实现“县县通高速”,成为西部第1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聂毅)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