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服务窗口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展示公安形象的亮化工程。为深入推进“文明示范窗口”和“文明服务标兵”创建活动,促进民警牢固树立服务群众意识,榕江县公安局积极转变理念,多措并举,“四强化四提升”加强公安窗口服务规范化建设,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公安行政管理工作,努力提升户政窗口服务质量和水平,打造优化营商环境的服务窗口、服务人民群众的便民窗口、展示优良作风的形象窗口,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切切实实的便利,进一步和谐了警民关系。
强化便民举措,提升服务质量。户政窗口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对公安工作的评价和警民关系的和谐。为切实提升窗口服务质量,榕江县公安局把群众呼声这个“第一信号”转化为“第一行动”,把上级决策部署与基层实际、群众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公安窗口服务工作更能体现群众的意愿和需求。结合服务窗口的业务实际,县公安局将涉及公安类的行政审批事项进驻了政务大厅,由服务窗口具体负责,在办理时若手续材料齐全的,当场办理,涉及领导审批的,由窗口民警将材料扫描后通过公安网公文传输系统提请领导审批,无需群众往返找人签字,从而提高了办事效率,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县公安局要求窗口民警在日常工作中从一举一动练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一点一滴抓起,严格规范警容警姿、言行举止和服务质量,以饱满的精神、甜美的微笑、优质的服务迎来送往每位办事的群众,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警察形象,确保服务措施落实到位,户政窗口充满“爱心”。
强化办事时限,提升群众满意度。为真正提高户政窗口办事效率,窗口民警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放管服”、“只跑一次制度”等工作要求,实行一站式服务,不断提升公安窗口服务质量,简化审批、办理等程序,真心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同时为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公安机关户政窗口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县公安局制定出台了《榕江县公安局户籍管理工作便民利民措施》,公开向社会承诺,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用爱心、真心、诚信换取人民群众对服务窗口的满意度,从而更好树立文明窗口的良好形象。
强化工作效率,提升办事效能。为切实抓好户政服务窗口的工作效率,户政窗口推出“开门评警”举措,设置了警务公开栏、办事指南、意见箱、评价器、警民联系箱、群众举报箱等,让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能最直接的传达到工作中;为开展好警务服务工作,县公安局将群众意见征求表放置于户政窗口,让前来办事的群众自愿填写,每天下班后回收汇总群众意见,对群众提出的最突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对前来咨询户政业务或要求帮助解决户口事项的群众,做到收到一件,回复一件,落实一件;同时广开言路,认真听取群众对户政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对能当场解答的问题和疑惑现场解释清楚,对不能当场解决的问题,集中进行梳理,制定可行方案,提升了公安户政工作办事效能。
强化绿色通道功能,提升感性服务。为方便孤寡老人、卧病在床的病人、在校学生等平时没有时间办事的特殊人群办理户政业务,户政窗口坚持“服务跟着群众走,窗口根据服务开”的理念,打破常规,变“等你来”服务为“我上门”服务,开辟绿色通道,为特殊需要群众推出“上门办证”“上门送证”“节假日特约服务”等便民利民新举措,为群众提供最直接、最贴心的服务,真正服务于民、取信于民,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进一步和谐了警民关系,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为统筹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4月6日,天柱县档案馆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进行集中学习研讨暨安排部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专题教育以来,县档案馆领导班子始终坚持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统筹推进专题教育及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纳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目标要求,继而为持续深化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的殷切嘱托,努力提高党员干部政治思想觉悟。
在集中学习教育暨研讨交流过程中,大家围绕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疫情社会防控及履行本职工作、坚守初心忠诚干净担当,积极投身档案事业,用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如何更好地发挥“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工作职能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县档案馆主要领导杨天恩同志就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集中学习和专题研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党史常识知识互动问答及开展民国档案编目业务培训,提升馆员档案业务能力等方面做了具体要求。党支部书记唐才玉同志就组织全体党员赴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四渡赤水纪念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主题党日活动做了工作安排。(陈向坤)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