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 00 后”开始立遗嘱了:理性看待生死,也求心理安慰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21-04-06 09:26:52  来源: 新华社  

  今年刚满 18 周岁的大一新生小红(化名)来到中华遗嘱库上海第二登记中心,为自己订立遗嘱。小红希望把存在银行卡里的 2 万多元留给自己的一位朋友,她曾在小红最伤心难过时给予了支持和关爱。

  " 立遗嘱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以后会更加认真地活着。" 小红说。

  尽管并没有把这笔钱留给父母,但小红表示,以后挣的钱可能会往这张银行卡里放,如果资产增多可能会重新订立遗嘱,增加遗嘱继承人。

  中华遗嘱库近日发布的《2020 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订立遗嘱。2017 年,有 55 位 "90 后 " 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了遗嘱,截至 2020 年底,这一群体人数合计已达 553 人。

  中华遗嘱库工作人员汤婷婷表示,立遗嘱的 "90 后 " 中,80% 拥有独立住房,这部分人群中,其父母买房挂在子女名下的现象比较多见,还有些父母会将自己的部分股权挂在子女名下,"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人要订立遗嘱的重要原因,防止自己发生意外财产丢失 "。

  1999 年出生的小瑞便是出于这一原因于 2017 年立了遗嘱。当时,他只有 18 岁,这是目前中国允许订立遗嘱的最低年龄。

  原来,在小瑞不满 2 岁时,父母就离异了。他的妈妈努力为事业打拼,没有再婚,一个人开了 3 家公司,购买了多套房产,大多在小瑞名下。

  小瑞快 18 岁时,计划出国读书,妈妈同去。临走前,他的母亲来到中华遗嘱库,想在遗嘱中将所有财产都指定给小瑞。但是,经过详细的咨询,母亲得知,如小瑞发生意外,他的生父也有一半财产继承权。想要做到万无一失,小瑞也需要立一份遗嘱,指定财产全部给妈妈或其他指定继承人。

  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小瑞在 18 岁生日的第二天就订立了一份遗嘱,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护母子财产。

  更多的年轻人立遗嘱是出于心理需求。

  " 许多人工作很忙,精神压力大。立遗嘱的过程中,他们会思考生死的问题,想开了,压力就有所减轻。" 中华遗嘱库北京第二登记中心主任马晓萍说。

  有些年轻人立遗嘱是由于受到职业或一些事情的影响,对生死有了深刻认知。

  " 一些年轻的医护人员会来立遗嘱,他们见多了生离死别。还有一个不到 20 岁的年轻人来立遗嘱是因为自己的偶像、篮球巨星科比去年突然去世,由此感到生死无常。" 马晓萍介绍。

  年轻人的遗嘱财产种类相较老年人也更加多元,支付宝、微信、QQ 号、各类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十分常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华遗嘱库开通了 " 微信遗嘱 " 小程序留言功能,这一功能的使用者中,年轻人也是主力军。

  2020 年,中华遗嘱库共收到近 7 万份 " 微信遗嘱 "。立微信遗嘱的用户中,20 岁至 30 岁之间的人群占比 38.7%;其次是 20 岁以下的人群,占比 27.4%。

  从内容上看,大多数人会给爱人、家人留下心里话,而这些话,平时很难向对方亲口说出。还有些人提出,希望指定某人替自己照看父母和宠物。

  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表示,微信遗嘱更多体现的是感情寄托功能,不包含财产分配事项。

  马晓萍表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订立遗嘱,体现出全社会对死亡的认知更加开放、理性。" 在生前安排好后事、避免纷争,其实是法治社会中比较合理的安排,如今这一理念已日益被人所接受。"

  在中华遗嘱库北京第二登记中心的电子屏幕上,可以看到这样的提示—— " 录像时不要哭泣,立遗嘱是开心的事情 "。

  自 2013 年启动运营以来,中华遗嘱库在全国设立了 11 个登记中心、60 个服务中心,登记保管了超过 19 万份的遗嘱。目前,中华遗嘱库对 60 岁以上、名下仅一套房产的老人免费。对于不符合免费范围的市民,将提供专业市场化服务,遗嘱终身保管。各地服务价格不同。在北京,保管一份遗嘱的收费一般在 9000 元以上。

  但是,中华遗嘱库的服务仍存在一种潜在风险——如果立遗嘱的人去世了,且此人也没有告诉别人自己在遗嘱库有遗嘱、未在生前安排遗嘱库的工作人员定期联络其亲属,那么,这份遗嘱可能永远不会启动。对年轻人来说,这一风险更高,因为许多年轻人不愿意或还来不及对身边的人说出遗嘱中的安排。

  马晓萍表示,中华遗嘱库正在主动联系相关部门,争取做到与个人信息的互联互通,这样有利于遗嘱更好地发挥效力。

责任编辑:杨慧梅【收藏】
上一篇:痛心!沈海高速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已致 11 人死亡
下一篇:7.65 亿件!清明节期间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超 40%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