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剑河县柳川镇:鱼鲜花美菇“探头”,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21-03-29 15:10:17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阳春三月,桃花李花开满山坡,妩媚鲜丽,迷醉游人;枇杷果实挂满果树,果实累累,压弯枝头;黑木耳爬满菌棒,朵大肉厚,长势喜人。走进剑河县柳川镇,各产业基地,到处都有农户忙碌劳作的场景。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党的十九大以来,柳川镇党委、政府在吹响脱贫攻坚的时代号角中,坚持以党建引领为纲,以特色产业为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集中产业资源优势,先后建成百亩菊花产业、千亩秧李基地、万亩食用菌基地,发展多种优质产业,开启了路畅口阔,风生水起,百业兴旺,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油茶树点亮致富梦

  “油茶种植需要特别注意基肥施放和修剪枝丫……种下去前要把顶端的芽去掉,消除顶端优势;叶子要剪去三分之二,减少蒸腾作用。”柳川镇林业站站长张成锦耐心细致地并解油茶种植技术。现场示范围绕油茶生长特性、丰产栽培方法、低产改造技术,以单株油如何挖坑栽种、施放基肥为例,传授丰产栽培技巧;再从改造目标选择、茶株修枝整形,传授低产改造经验,深入浅出地为村民们讲授油茶种植诀窍。

  根据张成锦传授的经验,只见村民们正在给油茶苗木追肥、除草、管护等,现场呈现出一派忙碌景象。满眼长势茂盛的油茶苗木传递着农人们致富的希望。柳川镇按照“生态、优质、高产、高效”的原则,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推进油茶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油茶是一种综合利用价值极高的经济树种,主要产品为茶油,副产品包括茶枯、茶壳和茶粕。小小油茶果,全身都是宝。油茶籽压榨出的茶油,作为高品质食用油的代表正随着消费升级,不断走上更多消费者的餐桌;初榨之后,茶籽饼粕可应用于农药、医药、日化等行业;提取完茶皂素的茶粕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及饲料;油茶基地可开发乡村旅游,发挥生态的经济效益。”柳川镇副镇长石光平说,“现在种下的油茶,三年后就能见到收益,管护得好的话可以最低可以保持15年,是非常高效的产业。”

  为搞好油茶规模化种植,柳川镇扎实开展土地摸底调查。全面掌握适宜新造油茶林的荒山荒地、油茶低产林以及其他低产低效林的面积,大力发展“五边”(村边、路边、水边、院边、宅边)造林,积极探索改土适树等模式,有效挖掘油茶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扩大油茶种植规模。

  高山米引来大商机

  阳春三月,柳堡村的村民就开始躬耕于垄亩之间,忙碌在田间阡陌。

  “我们祖辈来到柳堡这个地方时发现这里适宜发展种养殖业,就在这里定居下来。”

  “稻田养鱼也是从他们那时候传承下来的,这里的海拔较高,种出来的米香、养出的鱼味道很鲜美。”

  柳堡村的大米、米酒和稻花鱼都是剑河县远近闻名的特产。近年来,柳堡村村两委凭借自古以来的“稻+鱼”共生养殖模式,着眼区域经济长足发展,充分发挥当地条件好、水源无污染的自然优势,坚持“长中短”相结合,“选定兴”可持续,按照“整体规划、区域布局、分步实施、跟进完善”的思路,因势利导发展原生态种养殖产业,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风险小、能双赢的党建扶贫路子,创建了柳堡“高山大米”、柳堡“高山酒”等产品的系列品牌,帮助村民将大米、米酒等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设计,通过建立电商平台,将产品向社会推广销售。同时又建立了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销售模式,在增加了贫困户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村两委还进一步搭建农产品监测体系,从种植源头把控产品品质,对产品种植、生产、流通、售后等各个环节做出严格规范,以一整套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农特产品的健康安全,为用户带去高品质产品与服务体验,也为该村农特产品销路和稳定价格奠定基础。

  “三四月间,村里就开始下田种早稻。在栽下秧苗的时候就会放点鲫鱼苗在田里,由于吃着稻花长大所以又叫稻花鱼,稻花鱼的生长周期长有没有人工喂养,所以稻花鱼的肉质紧实,很是鲜美。由于纯天然的。所以稻花鱼的个头都不会太大。”柳堡村龙克军说,“凭借着国家地理标志剑河稻花鲤,我们的鱼供不应求,村民们都很开心。”

  “我们村现在主要发展生态大米、食用菌、蔬菜产业,一共带动党员20名,39户190人农户,其中贫困户27户130人参加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就业165人,在产业发展带动上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每年合作社分红2000元,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产业带来的红利。”村支部书记陈精涛说。

  小菊花成就大产业

  “我们现在年龄大了,干别的不行,在菊花基地干些锄草类的农活还是可以的,每天60到80元的工资,一年下来,我们夫妻俩可以挣到8000多元的工资收入。”在高标村百亩龙菊产业园基地除草翻地的贫困户潘老团说。

  柳川镇创新脱贫攻坚方式,扶持农村产业能人,创建产业扶贫基地,建设生态农业菊花产业脱贫示范园,按照“公司+基地+贫困户+村集体”的运营模式, 让群众和贫困户通过就业、资金入股、产业发展等方式, 走“造血式扶贫”的路子,着力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局面。

  “这里海拔高,空气好,全部使用农家肥种植,是原生态、零污染的,药用价值也是很好的。”龙菊基地负责人姜卫平说。“当时觉得种这个菊花应该是很好的项目,所以我就把它引到我们老家这边来种,同时也想着尽量多带动些老百姓、家乡人民。”

  经过考察选点,姜卫平成功流转了近120亩土地,并成立了剑河县高标龙菊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让这片美丽的“致富花”真正在高标扎下了根。

  自2018年项目实施后,高标龙菊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起了龙菊生产加工基地,吸纳20家贫困户参与,并通过“贫困户劳资入股”模式,以菊花种植为抓手,精深加工菊花产品,不仅提高了菊花附加值,还能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

  靓果蔬铺就幸福路

  仰阿莎库区边上的麻镰村,交通便利、自然资源良好、处于县城半小时经济区范围内的优势。坐拥有800亩耕地、500亩林地和1000亩果园,麻镰村两委通过调结构、转方式的发展思路,带领村民重新进行产业规划调整,大力发展特色有机水果、蔬菜等产业,成立规范化农业合作社,流转田土、林地,分片区规范化种植李子、枇杷、杨梅、白菜、豆角等水果和蔬菜,每年产出的水果蔬菜为县城提供了新鲜美味的营养,同时也为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发展蔬菜和精品水果种植,让当地贫困户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收益,还能参与到合作社进行,每年可增加收入7000多元。

  “我们麻镰村有着非常丰富、优良的自然条件,一是仰阿莎库区就在旁边,水量充足;二是是光照充足、土地肥沃;三是交通便利,只要开车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县城。现在剑河稻花鱼我们还将利用现有资源,大力发展黑木耳种植和稻花鱼养殖,打造麻镰品牌化产业,让村民搭上产业化快车实现脱贫增收,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麻镰村支书刘永发说。

  通过调结构、转方式的发展思路,带领村民重新进行产业规划调整,大力发展特色有机水果、蔬菜等产业,成立规范化农业合作社,流转田土、林地,分片区规范化种植李子、枇杷、杨梅、白菜、豆角等水果和蔬菜,每年产出的水果蔬菜为县城提供了新鲜美味的营养,同时也为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发展蔬菜和精品水果种植,让当地贫困户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收益,还能参与到合作社进行,每年可增加收入7000多元。

  小木耳开创新未来

  在关口万亩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园,之间二三十名村民正忙着采摘黑木耳,现场一派繁忙。

  “这黑木耳长势好,现在,由于天气原因,采摘量比较小,待天气回暖后,将会大规模采摘。”在这务工的村民刘忠锦说,“村里面有了黑木耳产业后,我们就一直在这里务工,我负责管理,每月工资有3200元,既能照顾家,又能就近就业,真是一举两得。”

  出路在山,希望在林。自十九大以来,柳川镇改变原有单一的致富模式,转变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全县“一县一业”产业发展思路,着力于食用菌产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和林荫空间优势,根据“守着金山要饭吃”的实际,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林下经济入手,唱“山歌”,念“林经”,以林业产业发展为核心,挖掘林地潜力,盘活闲置土地1000余亩,以关口高效林下经济示范区为核心,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和林荫空间优势,挖掘林地潜力,初步探索出林+苗、林+果、林+药、林+菌、林+游、林+禽等‘林+N’产业扶贫模式,林下经济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实现特色产业多重覆盖,让群众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鼓起‘钱袋子’。

  “整个园区我们规划种植10000亩,目前已建成食用菌大棚36000㎡用于种植双孢菇和羊肚菌。已实现黑木耳种植2500亩,一期摆放菌棒232万棒,产量达70多万斤,产值达118万元。”鸿源公司销售经理唐德贵说,“基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县“龙头企业+公司+村+农户”的扶贫发展模式,产业辐射带动全县13个乡镇街道,带动2312户贫困户9166人,公司辐射带动就业478人,产业链接基地1个。累计带动增收每年一亿元以上,确保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春风吹来满眼春,乡村振兴正当时。“十四五”开局起步,柳川镇将奋力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逐步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实现路径,努力绘就村美民富的美丽新画卷。(潘剑)

责任编辑:杨慧梅【收藏】
上一篇:南寨镇:“一心三点”拓展临时救助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回访”
下一篇:抓牢抓实“两项教育” 高效推动文化旅游事业新发展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