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16年的清明节,剑河县岑松镇岑松村九组村民杨宗承像往常一样,带着亲朋好友聚在父亲的坟前,隆重地祭扫了一天。
“我父亲参加抗美援朝,牺牲在朝鲜了,因为路途太远,家里人根本去不了,所以在家里给立了一座‘衣冠冢’,给我们这些子女祭拜。”杨宗承虽然已72岁高龄,但对于有关父亲的事仍然记忆清晰。他告诉笔者,他的父亲杨荣宗是参加抗美援朝的军人,1957年牺牲在了朝鲜。由于路途太遥远,条件不允许,家人难以到他埋葬之地去看。80年代,为了纪念,家里人在县民政局的资助下,在村子里立了父亲的“衣冠冢”,2014年,县民政局又帮助把坟翻修一新。每年的清明,他都会带着亲朋儿女去祭扫。
“虽说是‘衣冠冢’,但在我们心里,和其它的坟墓没有区别,这是父亲魂归故里的家。”杨宗承说道。
而在剑河县的烈士陵园里,一排排整齐的烈士墓安立在青山之下,这里除了在剑河境内牺牲的红军和解放军烈士墓,还有许多剑河籍在外牺牲的烈士墓。每年的清明节,这里人流聚集。
让英烈魂归故里,爱国忠心世代传。剑河县创新优抚方法方式,把烈士亲属就近祭拜亲人的期盼和爱国教育基地建设紧紧结合起来,全面收集剑河籍在外牺牲烈士的信息,把原本刻在烈士名录墙上的名字转化成一座座现实的“衣冠冢”。通过几年辗转全国各地的努力,2015年9月,新建的烈士墓群建成,建成当天,这里鞭炮齐鸣,烈士亲属及战友们纷纷前来祭扫。
“2015年我们投入了90多万元,对烈士陵园进行了改扩建,将剑河籍在外牺牲的革命烈士和散葬烈士墓集中迁建、复建于县烈士陵园,现园内建有烈士墓82座。”剑河县民政局负责人黄保富介绍说。
“这个好,让我们能够就近祭拜,少跑好多路,方便多了。”家住剑河县南寨镇柳富村的陈再贤很是感慨。陈再贤的哥哥陈再贵是1984年参加自卫反击战牺牲在老山前线的烈士,遗体安葬于麻栗坡烈士陵园,因为路途遥远,陈再贤一家人只到当地祭拜过两次,他的父亲因为年势已高,仅到过一次。“从凯里乘火车去,要一天时间,到了云南还要坐汽车,中途转几次车,一个来回就是几天时间,还要花费很多钱。”陈再贤说道。当剑河县烈士陵园修建了剑河籍烈士墓后,陈再贤一家人很是高兴,修建成的那天,他便喊上亲朋好友,杀猪鸣炮,给哥哥以隆重的祭拜。
修建剑河籍在外牺牲烈士墓,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参战退伍老兵、烈属及人民群众祭拜英灵和战友,减少了烈属、战友往返于全国各地祭扫费用,减轻了经济负担。同时,进一步丰富了爱国教育内容,如今,剑河县烈士陵园已经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爱国教育基地,生动地向世人展现着英烈精神。
剑河县始终把“双拥”工作当作重要的一项工作来抓,努力营造良好的双拥工作氛围,认真落实各项惠民、优抚政策,把服务群众与爱国教育相结合,创新陵园管理机制,不断建立健全退伍军人阳光安置机制,军民共建互动互助,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2011年、2015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双拥模范县”称号。(姜泽光 杨钊)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