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锦屏县:建好“三片林”推动林长制向林长治转变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21-05-31 09:41:16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锦屏县树牢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巩固拓展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成果,全面实施“林长制”改革,建好生态林、长治林、增值林,加快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林长制”向“林长治”转变,实现国土增绿、森林增值和农民增收有机统一,让绿水青山变成“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成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致富的幸福靠山。截至目前,全县林地面积186.36万亩,森林覆盖率72.18%,森林蓄积量达1339万立方米,年林业综合经济总产值 28.59 亿元,带动林农4.27万人增收致富。先后被授予“全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林下经济产业示范县”。

  建好资源变屏障的“生态林”

  建立县、乡、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实现县域林地分级管理全覆盖,确保一山一坡、一林一园都有专人专管,构筑起绿色生态安全屏障。一是县级主抓。出台全面实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县委书记、县长等10名领导干部担任县级总林长、副总林长和林长,全面负责县域国土绿化、林业资源保护发展等林业生态项目,承担总督导、总监督、总协调职责。建立林长联席会议、森林资源管护、督察考核等工作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谋划重大事项,确定工作重心,协调解决疑难问题。截至目前,专题召开林长联席会议5次,研究林长制事项7项,解决问题21个。二是乡级专抓。按照“分级分区管理”原则,将全县15个乡镇划分为15个战区,乡镇党委书记、镇长等150名班子成员担任乡级总林长、副总林长和林长,负责组织实施战区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源头管理、森林防火、指导村(社区)级林长、护林员队伍建设及日常管理等工作。划定战区林业资源的网格、点位,逐一敲定重点事、责任人,有效实现林业管护全覆盖、无盲区。截至目前,全县15个乡镇级林长均分包林区,承担分包任务、分包责任。三是村级实抓。对全县196个行政村,按照林区面积、护林任务等安排村级林长,在每个村级战区实行村级林长、巡山护林队、护林员、天保管护人员“一长一队两员”机制,负责国家林业方针政策和自然保护法律法规宣传落地,组织发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林业资源,落实村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森林防火和源头管理责任,发现、制止责任区内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等日常监管护责任。同时,在交通要道、进山通道、网格边界设立公示牌,公开三级林长名单、网格范围、监督电话等,接受村民监督,形成全流程、高效率的隐患处置体系,有效发挥“前线岗哨”和“森林啄木鸟”作用。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村级林长392名、巡山护林队196支、生态护林员1603名、天保管护人员80名,累计排查问题1265个,解决1236个。

  建好常态变长效的“长治林”

  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障有力的森林资源管理机制,确保“山有人巡、林有人护、树有人管、责有人担”。一是“清单式”巡林。制定《全面推行林长制责任区域及职责等实施细则》,细化问题、任务、责任、标准“四个清单”,规定三级林长每月集中巡林不得少于1次、2次、4次,日常巡林结合季节、时段林业工作任务加大频次,做到“一个林长、一张图纸、一份责任清单”。统一制定《巡林清单》《巡林提醒函》,三级林长巡林对照林业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植树造林、森林防火等巡林指标,填报巡林清单,及时交办处理发现的问题,形成“发现问题—交办问题—问题整改—问题销号”的工作闭环。截至目前,全县共出动巡林527人次,车辆141次,解决问题224个,与89家餐馆饭店和25家野生动物饲养场所签订野生动物保护承诺书。二是“全方位”护林。出台《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办法》等规定,全力做好公益林管理、天然林保护、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守护好每一寸绿色。成立县森林防火和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增强预警、监测、应急处理和扑救能力,安装森林防火监测系统,实现重点林区监控覆盖率达85%以上,全县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7‰以内,比全省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内的要求低0.3‰。全面落实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责任制,做好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全县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以下,达到全省要求,代培苗木基地检疫率实现100%。出台《人工商品林采伐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国家森林采伐限额,加强林业生态红线管控,全面禁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持续保持对林业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实行“数字巡查制定”,依托“数字锦屏”集成优势,建成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一套数”的动态监管体系,全程自动记录林业管护实况,实时交办,督导问效,实现直观可视、互联共享、上下协同、安全可靠的立体监管综合服务。三是“长效化”养林。出台《锦屏县林长制改革考核办法(试行)》,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把林业生态建设纳入林长制考核范围,将年度国土绿化、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国储林建设、矿山复绿等造林工程任务分解到4个县级网格、150个乡级网格和392个村级网格,把责任细化到山头、地块、路段,各级林长组织部门造林、工程造林、社会造林,持续提高林木覆盖率和自然湿地保护率,把荒山野林变成满目青山,实现青山常在、绿水常流。截至目前,全县公益林面积63.82万亩,天然林22.17万亩,造林绿化16.65万亩,天保工程项目170.36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森林抚育3.95万亩,退耕还林1.65万亩,国储林项目3.1万亩,欧投项目7.46万亩,“十三五”期间森林覆盖率从71.16%上升到72.18%。

  建好青山变金山的“增值林”

  建立立体高效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林农、林旅等融合发展机制,拓宽林业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实现林业“接二连三”,把县域生态优势、绿色优势、资源优势转变为生产要素、发展优势、经济财富,不断延长林业产业链端,增加绿色附加值,变“绿宝盆”为“聚宝盆”。一是建立林下农业发展机制。出台《锦屏县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完善林地资源良性保护经营机制,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林种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新造林地、疏林地、郁闭度相对适应的乔木林地及灌木林地等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N”经济模式,因地制宜套种淫羊藿、天冬等林药,以及林鹅、林鸡、林茶、林蜂、林果等绿色富民产业,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提高林地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助推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县建成林下经济万亩示范基地4个,千亩乡示范基地15个,百亩村示范基地152个,中药材种植15万亩,油茶11.25万亩,精品水果7.78万亩,鹅、鸡、羊等畜禽养殖990万羽(只),年产值8.6亿元,新增就业人数3.95万人,带动4.27万林农吃上“生态饭”,人均增收2万余元,林下铁皮石斛活树近野生种植、生态鹅养殖规模均居全省第一,被授予“全国林下经济产业示范县”和“中国近野生铁皮石斛之乡”称号。二是建立林下旅游发展机制。出台《锦屏县关于促进林下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旅游 ”“生态 ”等融合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中国山水樱花第一城”,全面推进“大花园、大果园”特色旅游项目建设,精准推进实施“绿改彩工程”与国土绿化行动、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将庭院花园化、村寨公园化、空地果园化,持续开展森林乡镇、森林乡村、森林村寨、森林人家创建活动,精心打造一批乡土田园特色突出、森林氛围浓郁、森林功能效益显著、涉林产业发展良好、人居环境优越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成功举办锦屏石斛花节、梨花节、民族节庆等活动,发展森林观光旅游新业态,增加村民收入。截至目前,全县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森林乡村4个、省级森林乡镇1个、省级森林村寨5个、森林人家81个,森林观光接待游客113.1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81亿元。三是建立林下康养发展机制。印发《锦屏县加快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建立培训研学、健康养生、森林体验、食疗养生等康养业态培育和项目接续机制,规模打造“康养之都”,深入推进锦屏县万亩林业(石斛)综合产业园、龙池多彩田园、春蕾森林公园、清水江百里画廊木商文化旅游带和文斗、瑶白、雷屯、圭叶、百草园等旅游资源开发,配套建设停车场、游览车道、石斛梯田、石斛长廊、石斛山庄、文化体验、展示中心、管理中心及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培育和招引养生养老产业进驻,发展食养、药养、中医等健康养生产业,提高森林附加值。截至目前,全县森林康养利用森林面积达76万余亩,产值3935万元。四是建立林下运动发展机制。出台《锦屏县关于发展林下运动的指导意见》,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多功能机制,聚力打造“运动之城”,发挥全省最大林下生态鹅全产业链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国家羽毛球运动员康复与训练基地、全国户外羽毛球运动和竞赛营地,大力举办林间羽毛球健身培训和各类各级别羽毛球赛事活动,吸引全国羽毛球爱好者们参与羽毛球培训、羽毛球赛事活动,采购羽毛球运动装备等体育林产品,提高森林延伸产值。截至目前,全县建成亚狮龙羽毛球博物馆、羽毛球体育馆、王睁茗羽毛球培训学校等配套设施,累计举办“亚狮龙杯”多彩贵州U系列羽毛球选拔赛等7场大型羽毛球赛事,有效吸引羽毛球世界冠军王睁茗等名人及全国羽毛球爱好者2万余人次加入,综合产值达1400万元。(杨振平)

责任编辑:杨慧梅【收藏】
上一篇:【我为群众办实事】锦屏县公安局隆里派出所走街串巷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活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