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每周人物 > 正文

王正举:弹起心爱的棉花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9-05-09 14:23:13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5月8日,是记者在麻江县金竹街道仙坝村蹲点采访的第4天。这天我们没有在寨子里,而是在县城采访易地扶贫搬迁的畲族脱贫户王正举。

  李田清 曹杨军 姚宁

  “这些棉被都是用上好的新疆棉制成,质量保证十年以上,这是我的名片。”一见面,王正举习惯性地把我们当作客人接待。

  5月8日,是记者在麻江县金竹街道仙坝村蹲点采访的第4天。这天我们没有在寨子里,而是在县城采访易地扶贫搬迁的畲族脱贫户王正举。

  “20岁的时候,我开始跟着供销社的师傅学弹棉花,八十年代分产到户后,我就出来自己单干了。”回想起弹棉花的经历,王正举颇有些感慨。




2017年,王正举与爱人在仙坝村老房子加工棉被
 

  王正举今年63岁,棉花弹了40多年。

  “弹棉花虽然赚不了什么大钱,但也算是个营生,维持着家里的基本生活呢。”老王农忙时节耕田种地,农闲时节就和老伴一起弹棉花。弹好的棉被拿到附近的下司、宣威、舟溪等地去赶场,生意还算不错。一床床棉被带给千家万户温暖的同时,也让这个家庭吃穿不愁。




2018年,王正举搬到县城后,用上了先进的棉花加工设备
 

  日子如果就这样过下去,也是一种美好。但,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记得我30多岁时,一天中午我和老伴在家弹棉花,一不留神,弹线弹到了手臂,血染红了棉花,我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多月。”说起那次意外,老王心有余悸。




帮扶干部杨敏经常来看望两位老人,帮他们做些家务
 

  好在他的手伤得不是很重,半年后也就慢慢地恢复了,一家继续过着半耕半商的生活。

  2013年,老王家平静的生活再次被打破。

  这一年,老王的母亲因为血管瘤住进了医院,治病花光了一家人所有的积蓄,原本不富裕的家被折腾得叮当响。加之3个孩子还在读书,老王开始为生活发愁。

  2014年,老王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王正举与老伴在宽敞明亮的新家做饭菜
 

  “贫困户这个帽子不好戴,太沉了,会让人抬不起头。”老王打心里不愿当这个贫困户。

  就在老王一心想要脱贫的时候,麻江县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步伐开始加速,在全县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既可以进城里生活,也可以在城里就业。”老王感到易地扶贫搬迁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可就在他签字的时候,老伴站了出来:“去城里?没有田地,怎么生活啊?没有了庄稼,怎么喂猪?”

  老伴的一连串问题,问得老王一时无言以答。

  “城里人多,生意肯定比现在好做。”老伴虽然不支持,但老王相信进城发展是对的。

  然而,不管老王怎么说,老伴就是不同意。老王一气之下,拿起锄头把自己用了多年的棉花机给砸了。

  一家人都不理解老王,认为他受了什么刺激。




王正举与老伴在给孙孙喂饭
 

  “你当时怎么就把机器给砸了?”记者也觉得一头雾水。

  “砸机器是因为这个机子是脚踩的老式棉花机,效率低,更重要的是我不发点脾气,老伴她不乐意跟我进城。”老王嘴角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

  2017年,老王一家顺利搬进了麻江县城。




王正举与老伴带着孙孙在新家门口散步
 

  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购买了一台新棉花机,开起了棉被小作坊,平均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子女也通过就业扶持,在城里找到了工作。

  这一年,老王一家脱了贫、摘了帽。

  “新的机器快多了,以前铺好一床被子要两个小时,现在只要20分钟。城里人多,来买被子的也多,这不,为了方便做生意,我还专门制作了名片。”说着说着,老王不经意又掏出了放进口袋的一叠新名片。
 

责任编辑:吴茜岄【收藏】
上一篇:杨兴昌:我给妻子发“工资”
下一篇:“爸爸校长”陈立群,大山深处耕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