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每周人物 > 正文

每周人物 吴再顺:有志者 事竟成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9-22 11:33:32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吴再顺,一位土生土长的普通干部,抱着对家乡的满腔热情,怀着拳拳赤子之心,在五百多个日夜里,用汗水和心血浇铸了三十多万字的《镇远县青溪镇大塘村志》。
 每周人物 吴再顺

  吴再顺,一位土生土长的普通干部,抱着对家乡的满腔热情,怀着拳拳赤子之心,在五百多个日夜里,用汗水和心血浇铸了三十多万字的《镇远县青溪镇大塘村志》。

  多元文化孕新人

  吴再顺同志,侗族,生于1972年,本科文化,镇远县青溪镇大塘村人,现为贵州省侗学会会员、青溪镇党政办主任、青溪镇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他从小受就到当地多元文化的孕育,也深深地爱上了家乡的多元文化。家乡大塘村位于青溪镇以东2.5公里,湘黔公路、沪昆高速过境,处于贵州黔东经济开发区腹地。历史以来,先民们在这里战天斗地,开山造田,筑堤引水,修路建房,休养生息。清末民初,大量汉人涌进这里。虽然这里的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但是侗族的古朴民风和古老的文化却延续至今,并与这一地区其它少数民族文化得以融合,形成了传统的民族文化特色。近代以来,这里曾发生过多次农民抗暴斗争。解放后,民族工业的崛起,使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孕育出了优秀的儿女,必将传承和弘扬当地的多元文化。

  满腔热血写村史

  虽然吴再顺不是什么名人作家,但他对历史文化研究颇有专长。家乡大塘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他心灵中无不打下深深的烙印。参加工作近20年来的他,无论身在何处,时刻都在牵挂着家乡。他了解到家乡传统文化脆弱的现状,便下定决心,为振兴家乡传统文化出一点力。

  随着镇远县“工业强县、文化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工业旅游日渐升温。人们热切期盼工业旅游开发,热切期盼有人去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和工业文化,为开发工业旅游做好文化上的准备。从而能够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留住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记忆,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于是,他从去年年初开始,背上挎包,提着相机,走村进寨入户,踏上考察家乡文化的征程。

  他正怀着满腔热情去调查研究时,有人则按传统的习俗说:“你吴再顺才40郞当的人,想写史志,或许有点嫩了。”他是一个不信邪、不信教的人,仍然默默无闻地做他想做而要做的事情。

  踏遍青山人未知

  为了不辜负家乡父老的厚望,他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他利用周末和工作之余,起早贪黑,集中精力去调查,去研究村落文化。重新来到儿时熟悉的田野、山头、路边、树下、屋里,寻访健在的老村干、老党员、老寿星。他用史学者的眼光去观察这个古老的村落一砖一瓦,去听取乡亲口中弥足称道的历史故事。然后,将其一字一句整理成章。

  当时,他高兴地认为,如果像这样做下去,计划写十几万字即可,用不了几个月时间就可完成。可是,事与愿违。随着调查的深入和文稿的编写,他觉得当初的调查仅仅是志书的开端。仔细想来,穿越时空数百年的村落,蕴藏着悠久漫长的村落文化,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作为一个家乡赤子,有义务、有责任去挖掘、搜集和传承它。然而,他面对的是一项极其浩大的文字收集与整理的系统工程。

  开弓没有回头箭。孤身一人的他,再次钻进这条长长的历史文化隧道,去体验历史的脉搏,去探访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在整理这些史料时,他觉得篇目越来越多,文章越写越长,压力越来越大。这时的他,将所有史料编目成册,专程去镇远请教县史志办黄贵武、黄建春二位专家,并且得到专家和同行人士的建议。今年仲夏,《大塘村志》样书终成。

  志书字字皆汗水

  工作认真,事业心较强的吴再顺同志,拿着样书又去找那些知情的长老、老村干、老党员、抗美援朝和自卫反击的老兵,对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人物、时间和涉及的相关事宜,再次进行仔细核实,做到查缺补漏。

  为了志书的全面性、准确性,他查阅了《镇远府志》、《思州府志》、《镇远县志》、《县民族志》、《县文化志》、《青溪志》和相关历史档案资料。由于史书对村落文化记述简要,查证困难,他时常挑灯夜战。

  为了挖掘村寨的古泉、古墓、古道、古庙、古树等文化,他邀约村干一起手拿镰刀、披荆斩棘,跋山涉水,走遍了村内的每一个角落,把那些沉睡在深山老林,抛弃在荒郊野外的文化古迹拍照记录下来。同时,对农家尚存的古作坊、古家具、古字画和古稀老人、先进人物、抗美援朝、自卫反击的老兵,一并作了采写。

  大塘是一个“四合一”的行政中心村,侗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3093人的65%以上。为了考证这里的宗祠文化,在村域20.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他走进了27个村民组的农户家庭,查阅了姚、曾、吴、李、杨、汪、王、钟8大姓氏的家谱,记录了20多个支系的族别和族谱。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一部洋洋30多万字,12章67节,300余幅照片的《大塘村志》在甲午年7月正式出版问世。这部鸿篇大作,凝聚了作者在500多个日日夜夜里的辛勤耕耘,他真是废寝忘食,费尽心血。体现了作者对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更体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对事业的执著追求。

  正如大塘村支部书记李代富称赞道:“志书的出版问世,费尽了笔耕者的精力,同时终结了大塘村自古以来无村志的历史。”据了解,该志历史地、科学地、全面地记述了大塘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内容。贴近百姓,通俗易懂。该志是开展党史、村史、家史教育的好教材。该志的出版,增强了人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该志的问世,引起了社会关注。有专家认为,该志立足贯穿古今、详今略古的原则,体例得当,实事求是地记载了村情。对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史料尤为详细,既反映了大塘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又如实的记述了工作中的得实和曲折。该志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史料,而且是后人的精神财富和前进的坐标。(罗尚贤)

责任编辑:苏慕凉【收藏】
上一篇:每周人物 杨光龙:勇者前行
下一篇:每周人物 龙相远:百折不挠谋发展 一心甘为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