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每周人物 > 正文

每周人物 吴必彦:侗寨“愚公”十年义务修山道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8-11 09:13:20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黎平县孟彦镇地理村花甲老人吴必彦一把锄头、一把铲子,演绎了现实版的愚公移山。他花了10年时间,在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黎平县孟彦镇地理村花甲老人吴必彦一把锄头、一把铲子,演绎了现实版的愚公移山。他花了10年时间,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干坡间修通了上山耕种的路。

  山路崎岖萌生修路想法

  地理村是个典型的侗族村寨,全村共有1000余户4000余人,由于人多地少,当地群众要到十多里外的山上开辟荒地。

  “为保证一家人的口粮,我在高干坡上一共有两亩稻田。”吴必彦说。

  山路蜿蜒狭窄,只能容一人通过,当地人称为“茅草路”。上山劳作和运送粮食下山都极为不便。

  “每到春耕时节,都要用人力将农肥、秧苗担上山去;秋收的时候又将稻谷扛下山来,一天下来腿都软了。”吴必彦抽着旱烟,回想过去的艰辛,脸上挤出了几道深深的皱纹。

  2003年,吴必彦将自家喂养的两头小花猪卖了后,买了一匹马。但是马一次也只能驮一百多斤。他想,如果要有一条路上山去,马就可以拉着车去驮稻谷了。于是他萌生了修路的想法。

  十年艰辛路山路初始成

  从2004年开始,只要过了农忙时节,手上的活忙完后,吴必彦就会背上柴刀,扛着锄头上山把路扩宽。就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年。

  “一天挖点,一天修点,有空就去干。”吴必彦说,自己没什么文化,干了一辈子的农活,身体好。

  2008年,贵州出现了百年来罕见的洪灾。很多修好的路段都塌了方或被大雨冲得凹凸不平。吴必彦并没有放弃修路的决心,花了六个月时间一锹一铲地将塌方的路段清理干净。

  曾亲眼见过吴大爷修路的村民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刚开始修路时,吴大爷用锄头、錾子将山上的石头铲下来,一块块地铺好基础,然后再用铲子、箩筐和扁担将碎小的石块、泥土铺在石条上,踏实、铺平。数百块的石头,大的有二三十公斤,小的也有十来公斤,年轻力壮的小伙搬上几块都气喘吁吁,吴大爷却独自一人依靠双手一点一点地挪动。饿了就靠地里栽种的红薯充饥,累了就坐在路边上休息一会儿,渴了就喝上几口山谷里的山泉水。

  十年间,磨坏了几十双手套,用坏了5把锄头。靠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吴必彦将一条羊肠小道变成了如今可以过马车和三轮车的环山路。

  义务修路只为方便一方群众

  路修宽了,几乎全寨的人都要从吴必彦修的这条便道上山去劳作,吴必彦告诉笔者,开始的时候修路只是想着方便自己运送稻谷下山,所以只将路修到自家的稻田边。但路通后,很多丢荒了的耕地又被村里群众重新开垦起来了,耕种的群众越来越多,于是他又将路修到了山顶,不断把山路扩宽。

  “刚开始家人也不支持,怕我累着,后来看我干得很来劲,也就不说什么了,做这些只是为了让大家都能够得到方便,再说我自己也受益。”吴必彦讲述了自己修路的初衷。

  “虽然现在有了一条小山路,但是以后还会再一点一点的把路扩宽,带动所有的村民一起行动起来,把山路修成真正的路,到时候就可以在山上发展种养殖业了。”吴必彦望了望那条一直蜿蜒到山顶的山路,高兴地说。 (徐业正 陈盼)

责任编辑:苏慕凉【收藏】
上一篇:每周人物 娄必忠:驻村干部以村为家以民为亲
下一篇:每周人物 吴昌益:山中有宝 风景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