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民生连线- 求职招聘- 旅游- 房产- 酸汤社区- 吃喝玩乐- 黔港微博- 家园博客- 生活帮- 手机报- 团团赚- 专题

订阅
首页| 全州新闻| 时政要闻| 县市新闻| 专题新闻| 民生连线| 视听中心| 黔港图库| 投资黔东南| 招商引资网
首页 > 财经 > 银行 > 正文

是消毒还是“投”毒? 泳池管理敲响警钟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投稿QQ:449315
时间:2012-07-02 16:02:11  来源:中新网  

  “发生这样的事件,主要原因还是游泳馆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暴露的是管理方面的问题。”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余竹生说,“工作人员在什么时间消毒,消毒前应该检查哪些情况,这些都是需要有规范的程序。如果制度完善、工作人员按章办事,这样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健身场所安全管理需敲响“警钟”

  专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市民对于健身的需求不断提升,而类似泳池中毒事件折射出的健身场所安全管理难题,需敲响“警钟”。

  一是健身场所的“安全硬件”需强化,包括安全防护设施和硬性的规章制度。“一些健身场所设施老化,通道、水管缺乏及时的检修,都可能出现安全问题,而这些都应该是在其基本的规章制度范围之内的。”余竹生说,这些规章制度不仅仅要对场馆的设施规格、标准、安全性提出明确要求,而且要对执行、维护和安全操作标准作出明确规定。

  二是人员管理需强化规范、提高安全意识。多次发生的安全事故中,泳客和部分管理者均反映场馆工作人员存在不规范操作行。因此,加强健身场所的员工培训格外重要,对于规章操作和失职的行为,还应进行追惩。

  三是公共体育场所应该建立应急响应方案和设施,并加强公共宣传和普及教育。余竹生指出,此次上海泳池中毒事件中,部分游客未能及时、有效逃离毒气弥漫区域,而健身会所也没有第一时间处置好受伤泳客的送医等情况。“健身场所应该有一套应急方案,工作人员要了然于胸,发生了意外事故要尽快、尽量减轻伤害。而且,健身场所应配备医护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意外情况进行救治。而所有这些都应该公开、主动地向公众和消费者进行宣传、介绍。”


责任编辑:gongxiuxiang【收藏】
上一篇: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应尽早起航
下一篇:专家预计6月CPI涨幅降至3%以下
分享到: 黔东南微博 QQ空间 新浪 腾讯 网易 搜狐 贴吧 谷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