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黔东南州实施“一户一技能”创建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6-01 14:36:56  来源:  

 

  一、背景

  黔东南州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生产力落后、生产效率不高,村居散落、人口文化素质低、农民增收手段单一、致富能力不强,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黔东南州农村脱贫致富进程。为尽快改变这一现状,全州各级各部门经过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实践,在广大农村创造性地开展了“一户一技能”创建活动,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增强广大党员发展致富和带动群众创业致富的能力。

  二、具体做法

  2003年8月,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成果中,针对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和农民家庭经济贫困的现状,黔东南州台江县在望虎屯、岩脚村试点实施了“农村细胞发展工程”,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2005年8月,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台江县以老屯乡列入全省第三批试点乡镇为契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将“农村细胞发展工程”扩大到全县,并更名为“农村家庭细胞发展工程”。之后,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以农村家庭为单位,在发展种草养畜养禽、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苦丁茶、金秋梨四大产业的基础上,结合发展加工、运输、劳务输出等产业,制定出适合各个农村家庭实际的经济发展规划,确定并实施好发展项目。为便于广大农民群众易懂易记,又将“农村家庭细胞发展工程”称为“农家五个一发展工程”,即“打好一个算盘、学会一门技术、找准一条路子、结好一个对子、争做一个文明户”,其核心就是让每一户农民至少掌握一门发展经济的实用技术的“一户一技能”。

  2006年4月,在认真调研总结的基础上,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农村“一户一技能”创建活动的意见》,明确了发展规划、推进措施、主抓机构、考核办法等,并在台江县召开了现场会,“一户一技能”活动在全州广泛开展。一是大力培训农民。按照“农民需要什么、缺乏什么就培训什么”的要求,依托远程教育站点、职业技术学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党员短期教育实践培训基地等培训阵地,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资源,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采取“农户+公司+远程教育(学校)”、“基地+协会+远程教育(学校)”、“一村一品培训”等模式,扎实开展技术培训。二是科学引导农民。深入开展“三进三支”、“四帮四促”、干部下基层等活动,派出干部和驻村指导员深入农村以家庭为单位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州委、州政府打造的主导产业,根据农户家庭情况和意愿,一户一户地策划,明确发展项目,确定增收目标,制定实施计划,只要是能让农户挣钱、农户又愿干的就支持,帮助农村群众找准增收路子。三是突出特色产业。坚持把开展活动与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大力扶持发展以生态畜牧业、现代烟草业、油茶、茶叶、楠竹、中药材、无公害蔬菜、特色养殖业等为重点的致富项目,并围绕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现场指导,使广大农村群众在学到致富技能的同时又有用武之地,加快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四是抓好示范带动。按照“建点示范,以点带面”原则,树立典型,发挥示范村、示范点和示范户的带动作用,目前全州建成了州级示范点100个、县级示范点143个,示范户达10万余户,涌现出了种养类、旅游服务类、民族工艺品加工类等示范村、示范户,“一户一业、一村一品、一乡一特”格局初步形成。五是促进城乡协调互动。一方面,紧扣本地产业发展组织专业培训,增强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既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产业工人,又为城镇扩张聚集了人气,提升了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特色农产品不断涌现,品牌知名度、开发价值不断提升,特别是农村人口知识水平、劳动技能的不断提高,吸引了大量城镇资金投入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既促进了农村发展,又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空间。六是发挥基层组织作用。落实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一户一技能”活动中的职责,采取“支部+协会”、“党员+基地+农户”等形式,提高党员特别是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双带”能力,促进党员带大户、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协会带产业,促进农民素质提升,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责任编辑:gongxiuxiang【收藏】
上一篇:州委书记廖少华率黔东南州党政代表团到江苏盐城市考察
下一篇:凯里市委副书记周文锋等领导到舟溪慰问留守儿童(组图)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